路博邁基金李濤:醫藥行業分化顯著精選個股追求絕對收益
證券時報記者王小芊
“近幾年醫藥行業整體分化顯著,所以我的策略一直是精選個股。”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路博邁中國醫療健康基金擬任基金經理李濤如是說。
李濤擁有上海交通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他從事證券基金行業11年,曾就職于光大保德信基金、匯添富基金、國金證券、上海致君資產管理、上海希瓦私募基金等機構。
在投資策略上,李濤強調深度研究、堅持投資理念和及時糾錯的重要性。他的目標是追求絕對收益,但這并非低估值策略,而是慎重優選具有長期價值和增長潛力的公司進行長期投資。在評估不同細分賽道時,李濤重點考慮滲透率,在精選個股時,他更看重標的公司管理層的能力。李濤認為,當下的醫藥行業發展分化顯著,挖掘優秀的個股才是決勝的關鍵。
深度研究
始終是工作核心
證券時報記者:醫學背景對你從事醫藥投資有哪些加成作用?
李濤:我相信自己的醫學背景對做醫藥投資大有裨益。首先,我的專業優勢體現在對醫藥產品和相關技術的深刻理解上。在職業生涯初期,醫學基礎知識在理解藥理學和預測藥物效果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如今,在生物治療和細胞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我的專業背景使我不僅能夠準確理解這些技術路徑,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夠對行業趨勢進行預判。
此外,我與許多在醫療行業工作的同學保持著密切交流,他們對臨床趨勢的見解為我提供了重要觀察,這些人脈資源對我做投資也有加成。
證券時報記者:你認為投資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李濤:首先,深度研究始終是我工作的核心。投資的本質上是研究成果的轉化,這涉及到對投資對象的深刻理解,包括其本質、行業發展趨勢、商業模式以及公司在其細分行業中的成長邏輯。
其次是堅持,這包括對自己投資理念的堅持,以及對選擇的投資標的邏輯的持續信任。當然,這也意味著對這些公司進行持續和細致地跟蹤,如果發現實際情況與初步預判有偏差,就需要客觀地評估偏差原因。
最后,對錯誤的認識和糾正也是極為重要的。在投資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重要的是如何從這些錯誤中學習并及時做出調整。我們需要勇于承認錯誤,并據此調整投資觀點。
證券時報記者:你是一位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基金經理,為什么?
李濤:我的投資風格確實更加偏向于追求絕對收益,但這與買入低估值股票的觀念完全不同,我的目標是要讓客戶賺到錢。
在投資決策時,我會考慮長期的視角。即使某些公司在靜態估值上看起來并不便宜,如果我認為它們有良好的市值增長空間,我仍然會選擇投資。相反,即使某些公司的股價看起來很便宜,但如果我認為它們所在行業的前景不佳,我就不會考慮投資。因此,我的投資決策更多是基于公司的長期價值和增長潛力。
選股時看重
公司管理層能力
證券時報記者:你是怎么跟蹤不同細分賽道景氣度的,具體看哪些指標?
李濤:我認為,首先要考慮需求分析,特別是與滲透率相關的需求。滲透率是評估一個產品或服務在目標人群中的使用程度,它是判斷未來市場潛力的重要指標。
其次,了解一個產品的發展階段也很關鍵,包括技術進步對產品成本的影響以及產品的市場接受度。例如,一些技術雖然先進,但如果定價過高,其市場應用就會受限。因此,判斷產品是否處于成熟階段,以及是否準備好進行大規模應用是重要的。例如,十幾年前的單抗產品成本很高,但隨著技術改進和成本降低,這些產品變得更加普及,市場增長迅速。
除此之外,還需要預判行業的發展趨勢,即特定人群對某種產品的需求是增加還是減少。例如,與年齡相關的老年病,可能隨著人口老齡化需求增加;與兒童相關的疾病,由于出生率下降,未來可能需求減少。我們還要考慮疫苗和免疫系統建設對傳染病治療藥物需求的影響。另外,我們還關注那些與生活質量改善相關的子行業,如醫療美容等,這些領域的發展與整體經濟水平密切相關。
證券時報記者:在研究公司時,你更看重哪些因素?
李濤:關于投資選擇的標準,首先是觀察所選公司所在細分領域的景氣度,其次要看商業模式和競爭壁壘。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管理層的能力。投資時,需要評估管理團隊的優秀程度和可靠性,這通常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在財務方面,我會重點關注毛利率和人均效率等關鍵指標,這些可以反映公司的業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在選擇公司時,我不僅考慮業務能力,也考慮其管理和銷售團隊的效率和動力。一個理想的團隊應該高效、有動力,且激勵機制合理,通過比較相似企業的人均收入水平,我們可以評估一家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我的目標是選擇那些在良好細分領域擁有強大團隊的公司,這樣的公司通常具有更好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確定性。
醫藥行業分化顯著
證券時報記者:請分享一下你選擇醫藥子賽道的邏輯。
李濤:在選擇投資的子賽道時,我特別關注幾個領域。首先是中醫藥領域,主要是因為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中醫藥產品的長生命周期。無論是創新中藥還是傳統中藥,品牌效應和專利壁壘都是顯著的。其次,我也關注出海板塊,特別是醫療器械和創新藥企業的出海。盡管國際化擴張存在挑戰,但已有企業成功地開拓了海外市場,這為行業樹立了榜樣。第三,我重點關注與消費相關的醫藥產品,如OTC(非處方藥)。這些產品由于與醫保關系較小,受政策影響較少,具有自主定價能力,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有提價空間。
此外,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密切關注新技術方向的發展和應用,這些新技術往往能解決此前未能解決的問題,為行業創造新的需求和機會。
證券時報記者:你對近期醫藥板塊的波動怎么看?
李濤:近幾年,醫藥行業的增長機會不像以前那么顯著。因此,在過去幾年中,我的主要策略一直是精選個股,特別是那些所在細分領域景氣度高、增長潛力大且面臨較小政策風險的公司。盡管行業整體增速可能不會太高,但我相信通過精選個股,仍有機會實現超額收益。
行業內部的分化現象在過去幾年中尤為顯著,好的公司與表現不佳的公司之間的差異極大,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股價上,也體現在醫藥基金的業績上。我認為,通過深入研究和挖掘價值,可以找到好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