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興科技更受重視新質生產力板塊或迎催化
證券時報記者吳琦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近日舉行,成為市場焦點。
對此,前海開源基金、博時基金、招商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的專業人士對會議內容進行了及時解讀,并就此次會議對資本市場的積極影響和帶來的投資機會做了相關分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并部署了2024年經濟工作。展望2024年,有哪些宏觀調控的信號以及政策舉措?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體的基調就是全力拼經濟。2024年宏觀政策方面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投資經理劉思甸認為,從明年工作的整體指導思想來看,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會是重中之重。在形勢分析中,會議指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并且在政策指引中要求“擴大有效益的投資”,也在針對該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在宏觀政策指引上,財政政策要求用好空間,提高財政對撬動經濟發展的杠桿作用,注意到貨幣政策會保持相對穩定,也注意到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重要性在進一步提升。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指出,此次會議首次將價格水平預期納入貨幣政策考量范疇,信貸中長期增速中樞可能下行。明年貨幣政策總量的訴求更低,更注重“靈活適度、精準有效”配合財政發力,但可能會有設備更新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配套出臺。
李湛表示,防范化解風險仍是重中之重,基調未改,繼續聚焦地產、地方政府債務與中小金融機構。會議提出“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未來可能推出新的稅種,同時中央、地方的關系可能進一步厘清,財權事權的匹配度進一步提升;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強調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方面政策的協調配合和取向一致性,避免造成不一致而抵消經濟政策的效果。
那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資本市場會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2023年行將結束,展望2024年,“我國經濟復蘇的預期在增強。”楊德龍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的經濟工作和政策進行了具體的部署,有利于穩定市場信心。從股市的角度看,當前我國資本市場處于歷史底部區域附近,很多優質的股票已經逐步跌出了價值。從中長期來看,通過逢低布局一些優質龍頭股或者是優質龍頭基金來抓住2024年優質公司估值回升的機會,是比較好的投資策略。在市場底部保持信心和耐心非常重要,通過從中長期的角度把握一些被錯殺的機會,是取得超額收益的關鍵。
前海開源基金戰略顧問王宏遠認為,當前無論是A股、港股還是中概股以及中國債券、人民幣匯率都是被嚴重低估的,2024年將會有比較大的估值回升的機會。
李湛分析,政策基調更強調政策效率效果而非量,財政政策更加強調提質增效,貨幣政策強調靈活適度,信貸中長期增速中樞可能下行。維持經濟緩慢修復的判斷,繼續關注萬億國債落地、三大工程持續推進、“金融16條”對需求的提振效果。
此外,公募基金人士從此次會議中還看到了新的投資方向。李湛指出,此次會議整體定調以穩為主,但突出了對“進”的重視。“以進促穩”的“進”代表的是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新質生產力的行業可能會陸續迎來政策催化。會議將“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放在“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的前面,突出對“進”的重視。
楊德龍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具體部署了當前的工作重點,例如,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劉思甸從重點工作指引上注意到新興科技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得到進一步重視;擴大內需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也注意到在防風險部分,從論述篇幅來看,地產方面的風險應對防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競爭加劇、同時國內亟待轉型的背景下,追求技術突破成為更加緊迫的任務,會議通告中的明年九大重點任務中,科技排在了第一位,其中人工智能是單列的,其它產業則并列提及。”興業基金策略研究員蔣晨龍指出,消費方面,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重點領域改革,國企改革排第一位;房地產還是統籌化解風險,加快推進保障房城中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