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題基金彈性十足“撤退的”輸給了“堅守的”
證券時報記者安仲文
基金此前少量持倉的教育股在年末再度崛起。從去年底部算起,截至目前,新東方、好未來、天立國際、學大教育等個股反彈幅度驚人,有的漲了好幾倍。
有趣的是,有教育主題基金曾在教育行業最艱難的時候轉型退出,最后錯失這輪行情,而留下來的一只“新”教育基金則迎來巨大反彈。
教育主題基金再度反彈
自2021年7月以來,教育板塊指數最大跌幅達到50%。在監管態度逐步明朗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意識到,新的政策反而令前期無序發展的教育板塊迎來出清機會,這使得處于底部的教育龍頭公司獲得了更大的競爭力和股價彈性。
就在12月12日,教育板塊在A股、港股和美股全面飛舞,例如,從事藝術教育的珠江鋼琴連續漲停,還有昂立教育本月以來漲幅高達43%。事實上,這僅僅是教育股強勢反彈的一面,在市場低迷的2023年,部分頭部教育股還取得股價翻倍的良好表現。拉長時間看,自去年底部以來,新東方、好未來、天立國際、學大教育均大幅反彈。
受益于教育股在今年末再次開啟反彈的影響,按12月12日的凈值估算,全市場主要覆蓋A股、港股和美股教育板塊的博時全球中國教育基金年內的收益率已超過20%。作為沒有受到人工智能驅動的傳統教育板塊,能夠在艱難的2023年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業內人士認為,博時全球中國教育基金的持倉其實相對比較克制,因為持股較為分散,若該基金產品主要集中在港股和美股,其收益率可能更高。截至目前,根據已披露的定期報告,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除了港股上市的新東方和美股上市的好未來,還包括了較多的A股教育股。由于A股教育板塊反彈相對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基金收益率。
“新老”產品不同命運
有意思的是,在教育這個賽道上,有兩只基金還發生了有趣的事。由于在市場底部不同的選擇,最后導致了兩者巨大的業績差距。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教育股暴跌的2021年,全市場的教育主題基金產品主要是兩只:一只是在2021年6月剛剛成立的博時全球中國教育基金,該基金在當時的暴跌環境中仍是一只“新”教育基金;另一只則是華南某公募旗下的教育主題基金,后者成立于2017年1月,在當時算得上是一只“老”教育基金。
但在2021年12月底,由于行業處在低谷期,上述“老”教育基金發布公告稱,該基金產品從教育賽道撤出,轉型到其他賽道布局。而博時全球中國教育基金因為成立時間短,則留了下來,這也讓該基金在教育板塊的觸底反彈中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Wind數據顯示,以上述大型公募旗下的“老”教育基金轉型變更賽道為時間點,留下的博時全球中國教育基金在最近兩年內大幅跑贏全市場主要基金產品,兩年內的累計收益接近30%,而上述“老”教育基金在變更賽道后不僅分文未賺,還在最近兩年虧損高達40%,兩者業績差了70個百分點。
行業出清
或成為反彈主因
教育股的本輪反彈邏輯或來自供需變化,尤其是剛性需求的教育已使得頭部公司重回增長。
記者獲悉,不少前期少量持倉教育股的基金經理也開始加大在教育股上的布局。深圳一位基金經理表示,包括教育在內的許多行業都存在這樣的特點,那就是在行業繁榮階段,頭部公司會因為大量中小參與者的競爭而利益受損。在行業繁榮階段,許多小公司也能活得極為滋潤,但當行業環境出現巨變,這些中小公司也是受沖擊最大的,往往成為被出清的主要對象,而頭部公司則成為主要受益者。
“任何股票都可以從行業供給、行業需求兩個角度去判斷機會,由于行業出清,教育股當前的彈性就來自供給大量減少,而教育的需求卻是剛性存在的。”華南地區的一位公轉私人士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當市場出清后最大的受益者顯然是競爭力強的頭部教育公司,中小公司因為政策和市場因素在過去兩年被大量淘汰,這些市場份額將被留下來的頭部公司所得到。
博時全球中國教育基金經理萬瓊認為,在中國股票低位調整的背景下,教育股展現了較好防御屬性,戰勝了滬深300指數和恒生指數,隨著教育培訓行業相關管理辦法出臺,明確了校外培訓行政處罰的管轄對象、管轄機關和處罰程序,為落實“雙減”意見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利于校外培訓規范化,促進高質量校外培訓,也進一步對學校教育形成有利補充。從各教育企業的經營情況來看,學生參培需求正在不斷修復過程中,部分教育企業也重回增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