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賺錢規模卻暴增ETF產品定位很關鍵
證券時報記者安仲文
公募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市場上“物以稀為貴”的特點,使得不同品類的ETF出現規模分化。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盡管成立以來分文未賺,但主題明確、競品較少的旅游ETF,短短兩年來的規模增長最高已達12倍。與此同時,開年后多家公募發布物聯網、軟件服務、互聯網、信息安全、綠色電力、低碳等賽道ETF規模低于合同約定的提示性公告,其中,同一公募旗下ETF主題名稱出現兄弟產品左右互搏、高度內耗導致缺乏差異化,以及外部公募競品的一窩蜂式卡位,成為許多細分品類ETF難以做大的核心因素。
兩只旅游ETF
沒賺錢規模卻暴增
新年伊始,旅游市場持續火爆,公募基金僅有的兩只旅游ETF也備受資金關注。與市場印象不同的是,兩只旅游ETF的“火爆”實際上已持續兩三年,即便這兩只產品自2021年成立以來分文未賺,虧損均接近30%,但卻成了公募基金的寵兒。原因在于,與許多熱門賽道ETF相比,旅游賽道同類的ETF競品較少。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旅游ETF從2021年12月募集時的2.2億元暴增至2023年9月末的9.7億元;另一只總部位于上海的旅游ETF,從2021年7月募集時的2.92億元暴增至2023年9月末的38.04億元,成立兩年多時間,從凈值變化看,分文未賺,但產品的規模卻暴增12倍。
根據上海這只旅游ETF已披露的持倉,除中國中免、宋城演藝外,該旅游ETF主要覆蓋的核心股票指向航空股、機場股。雖然該基金成立以來未能盈利,但卻廣受機構和散戶投資者的青睞。在成立初期,機構投資者所持有的旅游ETF基金份額比例高達60.96%,散戶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比例為39.04%,但之后該基金在定期報告中所披露的散戶持基比例數據逐季提升,到2023年6月末,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比例為13.15%,而散戶投資者持有的份額比例已猛增至86.85%,這意味著散戶投資者的大量涌入,成為該只基金規模暴增的核心原因。
顯而易見,隨著規模持續飆升,這兩只冷門ETF已成為相關基金公司的兩只金蛋。業內人士預計,隨著中國消費市場的政策助力,內需型旅游消費市場逐步復蘇和激活,冰雪旅游在2024年開了好兆頭,兩只旅游ETF未來的規模增長或將進一步超出市場預期,盡管它未必反映在基金凈值的增長上。
熱門賽道太擁擠
不少ETF規模縮水
與上述旅游ETF不同的是,不少熱門賽道的ETF產品規模卻持續縮水,甚至面臨基金清算風險。近期,多家公募密集發布旗下ETF產品連續低于基金合同約定的提示性公告,這些ETF產品大部分均為熱門的新興主題。
其中,僅華南地區一家大型公募就在開年后提示多只ETF產品存在規模縮水情形,涵蓋物聯網、軟件服務、互聯網、信息安全、綠色電力、低碳等六七個賽道的主題ETF。該華南大型公募在披露物聯網ETF產品提示性公告時稱,截至1月9日,相關基金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若截至2月6日終,基金資產凈值連續5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則觸發《基金合同》規定的終止情形,《基金合同》應當終止,基金管理人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基金合同》等規定對該基金進行清算。
有市場人士認為,相關ETF產品持續縮水,與ETF產品命名和投資范圍缺乏差異化以及產品內耗有密切聯系。
“物聯網ETF、軟件服務ETF、互聯網ETF、信息安全ETF這四只主題ETF可視為同一類主題基金,彼此之間缺乏足夠的差異化,覆蓋的股票品種也大同小異。”深圳地區一位基金人士認為,公募開發的許多細分品類的ETF存在同質化的問題。
此外,上述公募披露的綠色電力ETF、低碳ETF的規模已低于5000萬元,這反映出“綠色電力”“低碳”兩只ETF在相同主題下的內耗問題,尤其是相關ETF的基金重倉股和賽道特點重合度較高。
除了產品命名和覆蓋的賽道大同小異,各大公募基金在熱門主題賽道上一窩蜂涌入,也使得許多ETF的資金規模始終上不去。
以華南某公募旗下的綠色電力ETF為例,該產品不僅要面臨本公司旗下低碳ETF的競爭,同時在北京、上海亦有多個大型公募布局同樣名稱的綠色電力ETF。此外,同樣被稱為綠色電力ETF名稱的其他公募競品也并非全部。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一些公募還稍微改下名稱參與同主題的ETF競爭,比如華寶基金旗下的綠色能源ETF,其跟蹤的指數為綠色能源指數,雖然不同于綠色電力指數,但實際上卻并無太大差異,反映到ETF基金的股票持倉上,綠色能源ETF的重倉股與幾只綠色電力ETF的重倉股高度相似。
被動投資增量空間大
可以看出,主題明確、競品少成為公募旗下賽道ETF的一個優勢,預計符合市場需求的ETF未來市場規模或將持續增長。
目前,基金公司所開發的游戲ETF、白酒ETF、傳媒ETF、旅游ETF均在資金規模層面取得較大成功。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華夏基金旗下的游戲ETF資金規模已超過60億元,招商中證白酒ETF資金規模超過520億元,鵬華中證酒ETF資產規模超過134億元,廣發基金旗下的傳媒ETF超過43億元,國泰基金旗下的軍工ETF接近百億元規模。
平安基金錢晶認為,過去一段時間市場分化與基本面關系不大,更多是資金博弈帶來的結構分化。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主動型基金很難創造超額收益,自2022年以來,偏股混合基金指數已經連續兩年未能跑贏滬深300指數,這也導致主動型基金規模增速下降,而ETF等被動指數基金卻快速增長。由于ETF通過組合策略有較大可能穿越市場周期,尤其ETF有一整套生態系統,包括券商做市、兩融、衍生品、托管、財富管理機構等多方市場主體,每個參與方都在ETF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是ETF能夠持續做大的一個重要原因。錢晶認為,正是因為有生態系統的存在,長期來看,ETF的規模將越來越大。
華夏基金徐猛也認為,現在不少股票投資者開始購買指數產品、買ETF,背后的邏輯就是選擇個股的難度加大,過去幾年把股票上漲的數量和整個A股的流通股指數進行對比,從10年的角度來講,只有30%的個股跑贏市場。徐猛指出,從收益的角度來看,過去半年或過去1年、過去2年主動型基金獲取超額收益難度比較大,被動投資者相對來講貝塔收益還比較確定。
博時基金投資負責人于善輝認為,ETF作為高效的投資工具,是構成組合里面很重要的一類資產。“事實上,所有的資產都是為了配置。ETF組合本身有三點好處,一是指數貝塔收益充分,二是交易效率高,三是流動性相對更好。但是同樣有劣勢,過去一段時間,主動權益基金超額收益較少,但若主動權益類超額收益增多,ETF優勢將減弱,這說明ETF不能僅滿足于現實的既有表現,需要展望未來,進行專業價值挖掘和價值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