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股息品種開年一枝獨秀“求穩”成基金當務之急
證券時報記者吳琦陳靜
近年來,市場對成長股的大起大落有了切身體會,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當市場對成長板塊失去耐心的時候,越來越多人逐漸意識到,穩健增值策略或許是解決公募基金當下持有體驗不佳的“良藥”,正所謂“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2024年A股開局不及預期,但高股息板塊一枝獨秀,喜迎開門紅,背后反映出熱點切換和資金調倉的行為特征。
從采訪來看,高股息陣營走強與市場風險偏好走低、缺乏增量資金流入、臨近年關資金求穩等多因素相關。在成長板塊缺乏新的亮點與賺錢效應的背景下,A股“慢行情”初現端倪,以高股息為代表的穩健增值策略獲得了市場的重視,但高股息策略面臨的回調風險也不容忽視。
防御屬性強
高股息品種成新寵
2024年伊始,A股延續調整態勢,市場兩極分化顯著。年前被市場寄予厚望的科技股出現了超預期連續下挫,比較典型的如以“茅指數”為代表的傳統白馬股和以“寧指數”為代表的成長股持續走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煤炭、銀行、電力、石油、化工、高速公路等相關低估值高股息品種逆勢走強,不斷刷新歷史和階段新高。上周五,農業銀行、中國海油、長江電力、寧滬高速等股價均創歷史新高,中國神華股價也刷新了15年以來的高點,總市值(以A股價格計算)超越寧德時代。
市場刮起一股高股息之風。在此背景下,相關ETF和主題基金年內漲幅均超3%,連續多日收紅,國泰中證煤炭ETF、富國中證煤炭A、國聯中證煤炭A開年以來累計漲幅超5%。從資金流向來看,紅利主題ETF開年以來也獲得資金大幅凈流入。
金鷹基金權益研究部基金經理助理金達萊認為,在疫情后,隨著利率持續下行并保持在低位,股息率有5%—6%的可觀收益,且相較于2.6%—2.7%的10年國債收益率,持續存在3%—4%的正向溢價。此外,回溯歷史表現,高股息策略普遍在風險偏好不高、賺錢效應較差的市場環境下有明顯收益優勢,防御屬性較強。
“部分求穩資金會愿意配置一批穩健標的,這也是推高高股息標的的一個重要原因。”融通產業趨勢精選基金經理李文海認為,從長期角度看,中國經濟進入了平穩增長的新常態,社會整體收益率下降,高股息的收益性價比突出。
除了股息率處于歷史高位的優勢外,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還認為,高股息類資產經營穩定,去年12月證監會發布了促進上市公司提高分紅水平的指引,這有助于提升高股息類資產的分紅比例,提高紅利相關資產的吸引力。
成長板塊持有體驗差
資金逐漸調倉換股
臨近農歷年關,市場風險偏好走低,在核心資產和成長股均表現不佳的情況下,高股息策略呈現出相對優勢。業內人士分析,不排除資金對成長賽道失去耐心,在年初進行了大面積調倉。
近年來,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成長板塊一度“風光無兩”,吸引一眾資金蜂擁而入,結果大開大合的表現加劇了公募基金產品凈值的波動,基金持有人持有體驗不佳,公募基金也因此遭遇嚴重信任危機。
一家頭部證券研究所的報告曾指出,A股市場上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通常以年度作為考核周期,因此每年歲末年初,投資者會對來年的市場風格進行戰略性預判,并在年初進行調倉。
中歐基金基金經理劉勇表示,從專業維度,全部A股的風險溢價構成可以拆分為兩類:再投資給予的風險溢價和類債的風險溢價。雖然紅利類的資產估值近期有所修復,但目前類債的風險溢價還處于負值。因為A股市場給成長股的估值價格比較高,相對應的類債風險溢價較低,所以紅利類資產還是當下比較便宜的股息率資產。
在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成長行業增速出現放緩后,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認為,目前成長板塊中缺乏新的亮點,這時候投資者傾向于選擇以紅利為代表的確定性高的資產。
平安基金基金經理劉杰認為,核心資產仍為機構及外資重點持有,但這類品種缺乏增量資金流入,導致成長風格及順周期的核心資產短期表現一般。因此,市場目前更傾向于配置現金回報較為穩定且與內外部宏觀經濟關聯性不大的高股息品種。
除了在板塊上有縱向比較優勢外,與信用債收益率對比,劉勇認為,A股有10個行業的類債風險溢價高于全A水平,例如煤炭、銀行、石油石化等行業,這意味著投資這些行業的股票所獲取股息的預期回報比配置這些行業的信用債更有吸引力。
“求穩”成為基金當務之急
高股息策略有望持續
公募基金權益類基金凈值已經連續兩年大面積下跌,這與“公眾分享資本市場成長紅利”、“是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等宣傳口號不符,投資者漸漸失去了對權益基金的信心。
多位公募基金高管曾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客戶對基金產品業績連續下跌頗有微詞,如果基金產品再繼續下跌,很可能對基金公司造成較大影響。因此,相較于追求高凈值回報,保持產品業績穩健增值或成為多數基金公司當下最重要的工作。
反觀高股息、紅利策略,相對于主流寬基指數,2022年以來都有比較明顯的超額收益,紅利投資策略也是2023年市場上為數不多可以獲得絕對收益的策略之一。
招商基金首席研究官朱紅裕認為,從資產需求來看,越來越多的普通投資者和機構未必能容忍特別高的波動率,像日本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出現人口老齡化后,對財富管理波動率的訴求越來越低。因此,高股息類資產具有較大的長期發展空間。
從整個策略上看,劉勇認為,紅利投資策略相比大盤指數具有更好的風險收益比,并且和主流的寬基指數相關性也較低,適合機構作為底倉配置,可以分散組合的配置風險,降低組合波動。
在此背景下,高股息穩健策略能否成為2024年的投資主線?“高股息走強或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一個必然。”李文海認為當前高股息個股的股息率還是很有吸引力,高股息穩健策略可能仍會持續一段時間。
金鷹基金認為,如果地產等中長期問題沒有得到穩妥解決的話,受益于利率中樞下行的高股息策略在2024年依然會有一定表現,是需要關注的主線之一。
大成基金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耿睿坦分析,紅利風格受益于股息率偏高帶來較強的資產比價優勢,當前股債收益差仍具備性價比。在國內盈利弱勢修復、海外加息結束而中美利差收斂幅度有限的基準假設下,紅利風格仍具備性價比。
從長期視角出發,劉杰認為,從資本利得及現金回報兩方面共同衡量比較標的資產的長期價值與當前的性價比,高股息策略是相對普適的價值風格策略,長期來講是有效的。耿睿坦也贊同紅利策略長期有效,他認為,一方面,能夠實行高派息的公司一定是經營不錯的公司,高股息率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公司的穩健經營能力;另一方面,紅利策略也有自我糾正機制,大概率不會產生長時間、大幅度的價值偏離。
市場容量不斷擴大
仍需警惕多種風險
回顧歷史,高股息資產跑贏主流指數主要在三個時間段:2014年上半年,2016年下半年和從2022年8月至今,都是經濟增長預期比較弱,或者是經濟復蘇初期,并且整個市場缺乏結構性高增長的機會。劉勇分析,整個高股息資產的表現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但能有絕對收益。
高股息策略有著防御屬性強的優勢,但投資中市場風格轉化、偽高股息股等諸多風險仍需警惕。
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分析,高股息類策略最大的風險是業績出現下滑高分紅無法持續,不過紅利相關指數通過分散化布局能有效減少這類風險。第二個風險是市場風格的轉化,如果后續經濟出現超預期復蘇,或者出現超預期的刺激政策,市場風格有可能向成長轉移。
“一旦市場轉暖,高股息策略可能也會迎來回調風險。”金鷹基金也表示,如果股市上漲,股息率的相對優勢也會減弱。
李文海指出,需要辨別真正的高股息,部分業績波動較大的偽高股息股要注意避開,此外還要擔憂整個社會無風險利率是否存在超預期上漲的可能。
不過,也有投資人士表示,高股息市場容量在不斷擴大,與成長股的蹺蹺板效應或不再顯著。劉杰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步入低增速階段,市場可能會重新認識穩健回報類型資產的價值并重構其估值體系,高股息市場容量可能因此而擴大。
“總體來看中證紅利指數不管是流動性還是容量都是較大的。”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指出,以中證紅利為例,指數日均成交額在270億元左右,指數成份股市值中位數接近300億元。不管是從現在追蹤紅利相關指數總的產品規模還是從指數換手率觀察,高股息策略沒有出現交易擁擠現象。
朱紅裕認為,2015年、2016年以來,全A指數剔除金融、石油和石化后,自由現金流從之前連續10年的負值變成正值,并持續上升。截至2022年年底,自由現金流達到了1.2萬億元以上。越來越多的行業在進入成熟期后,企業與企業之間不再因為惡性競爭而拼命增加資本開支,這些企業從原來的成長股轉變為偏價值、偏分紅的股票。站在時代的背景去理解,預計紅利類資產的供給在未來會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