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保險團隊發(fā)布“保險智酷”大模型
中證網訊12月2日,在復旦保險紅人節(jié)暨“保險智酷”大模型發(fā)布會上,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閑正式發(fā)布由復旦大學保險團隊自主研發(fā)的“保險智酷”保險領域專用大模型。
據悉,“保險智酷”是為保險場景下的各類用戶提供專業(yè)、智能、全面的數字化服務的保險領域專用大語言模型。基于復旦大學保險團隊多年沉淀積累的中文保險語料庫,通過引入專家知識、構建思維鏈與LLM(大型語言模型)數據蒸餾的方式,構建了以保險知識問答、保險知識檢索、保險案例分析、保險個性化服務等為基礎任務的大語言模型訓練數據集,并在此基礎上對通用基座大模型進行訓練微調。在大模型的基礎功能訓練之外,復旦大學保險團隊還致力于挖掘大語言模型的業(yè)務場景,通過精準的需求分析與業(yè)務定義,復旦保險團隊搭建了基于“保險智酷”的一體化服務平臺。平臺以海量法規(guī)、條款、報告數據為基礎,以“保險智酷”大模型為核心,集成數據分析、可視化處理、文生圖片等一系列能力,實現多角色、多場景的保險個性化服務。
陽光保險集團首席科學家杜新凱表示,保險與大模型存在底層邏輯的高度契合性,二者的發(fā)展都需要大量數據的支持,因此保險公司也應當抓住機遇,深度應用大模型技術,為保險公司的各個業(yè)務環(huán)節(jié)賦能。
針對保險科技與大語言模型等技術在未來的呈現態(tài)勢問題,分子實驗室創(chuàng)始人劉揚認為,過去十年保險公司依托移動互聯網生態(tài),獲得互聯網保險周期帶來的大的紅利。如今,在保險科技發(fā)展的新階段,新技術應用速度不斷增快,中小型保司借助科技發(fā)展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性也不斷增加。
但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復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和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薛向陽表示,“大模型在垂直領域的應用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從以數據為中心到以模型為中心的轉變,但同時對頂層設計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我們面臨著機器幻覺、模型安全性、算力要求過高等問題。”在杜新凱看來,大模型技術的應用挑戰(zhàn)可以從基座大模型和保險大模型應用兩個角度考慮,一方面,國內的科研機構應當積極投身建設通用模型的基礎能力,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應當深挖保險場景,實現保險場景基礎數據的構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