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險企增資“補血”步伐加快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5日,共有136家保險公司(人身險公司、財險公司)披露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總體而言,除弘康人壽未披露風險綜合評級之外,121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良好,風險整體可控;14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亮紅燈”,主要原因是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
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四季度,信泰人壽、長城人壽等八家險企通過增加注冊資本來提升償付能力。業內人士認為,增資有助于緩解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壓力,同時也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增添投資者信心,有助于保險公司發展。
風險總體可控
償付能力是指保險公司對保單持有人履行賠付義務的能力。根據相關規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達標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二是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三是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
總體來看,已披露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136家保險公司中,121家險企償付能力符合監管要求,即近九成險企償付能力管理水平較好。因風險綜合評級為C級或D級,8家財險公司、6家人身險公司償付能力不達標。其中,安心財險不僅風險綜合評級為D級,而且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883.5%,三個條件均未達到標準。
財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整體高于人身險公司。62家人身險公司中,9家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兩項指標高于200%,大多集中在100%-200%之間;而在74家財險公司中,16家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超過500%,39家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介于200%-500%之間。
五成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上升
相較2023年三季度披露的數據,五成險企最近一期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提升,新華養老、中原農險等72家險企實現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環比增長;風險綜合評級方面,20家險企的評級較前一期上升。
具體而言,四季度,62家人身險公司中,34家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環比上升,31家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環比增長;74家財險公司中,43家險企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同時上升。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連續兩季度綜合評級結果有所提升,信泰人壽由C級升為B級,摘下償付能力不達標的標簽,進入達標公司隊列之中;相較2023年三季度披露的數據,北大方正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由負轉正,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達到88.05%、142.64%。
八家險企發布增資事項
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四季度,共有八家險企發布增資事項,較2023年三季度有所增加。如中信保誠人壽披露,2023年12月14日,公司股東會批準增資25億元,該事項已提交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待批準;再如北大方正人壽、三峽人壽變更注冊資本事宜于2023年12月獲得批復,前者注冊資本增加17億元,后者注冊資本從10億元增加至15.37億元。
多家險企增資“補血”是為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一方面,增資可以為保險公司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有助于緩解其償付能力壓力;另一方面,增資也可以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增強投資者信心,從而有助于保險公司的發展。
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認為,增加注冊資本是股權融資的一種,是保險公司提升償付能力的“一個立竿見影的辦法”。此外,保險公司可以采取債權融資的方式,發行補充資本債,但存在債權到期后償付能力下降的可能性。記者注意到,2023年四季度,有多家險企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的事宜獲監管批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