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險企增配權益是否如約而至?年報顯示平安、新華直接入市買股票,三大央企增配其他類權益資產
財聯社4月2日訊監管此前多次呼吁中長期資金入市,險企也曾表示將加大權益資產配置。近日,A股上市險企已陸續披露2023年業績報告,險資增配權益資產是否如約而至?
4月2日,財聯社記者翻閱年報發現,截止2023年末,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險企的權益類資產所占投資組合比重均較年初有所提升。在投資品種選擇上,中國平安和新華保險直接加大了股票配置,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和中國人壽則在其他權益類資產方面進行增配。
總體來看,險資增配權益資產意愿不斷加強。部分險企在年報中稱,未來將加大對分紅率較高的上市公司股票配置。
東吳證券指出,持續低利率環境,疊加存量非標高收益資產集中到期,險資再配置收益率顯著承壓。對于負債成本較低的大型險企,高股息資產的相對優勢逐步顯現。
年報披露A股險企普遍增配權益類資產,平安、新華直接入市購買百億股票
據上市公司年報顯示,多家A股上市險企在過去一年中對權益類資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增配。
據中國人壽披露,截止2023年末,公司的權益類金融資產規模首度突破1萬億元,達到了10,987.76億元,相較年初增加了2078.55億元;所占公司投資組合比重由年初的17.59%增加至19.37%,增加了1.78個百分點。
中國人保披露,截止2023年末,公司公允價值計量的權益投資規模由年初的2,580.22億元增至3,075.93億元,增加了495.71億元;所占公司投資組合比重由年初的20.1%增加至21.5%,增加了1.4個百分點。
此外,據中國太保2023年報披露,報告期內,公司的權益類金融資產規模所占投資組合比重雖略由下滑,但該類資產的投資規模由2,999.42億元增加至3,252.34億元,增加了近25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險企普遍增配了權益類資產,但在投資品種的選擇上各有不同。
其中,中國平安、新華保險選擇直接入市購買股票。年報顯示,上述兩家險企的投資組合中,股票品種的投資金額分別達到2,921.09億元和1,062.11億元,較年初分別增加了633.13億元和240.47億元。
截止2023年末,中國平安和新華保險的股票投資賬面金額所占投資組合比重達到6.2%和7.9%,較年初分別增加了0.9個百分點和0.8個百分點,增幅較為明顯。
而中國太保、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則側重對其他權益類資產(未上市股權、私募股權基金等)進行增配。
年報顯示,截止2023年末,中國太保、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在其他權益類資產方面的投資規模分別增加了137億元、335.83億元和1488.98億元,所占各公司投資組合的比重較年初分別增加了0.4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和1.96個百分點。
此外,財聯社記者注意到,除了增配其他權益類資產,中國人壽還增配了基金產品(含權益類)。據中國人壽披露,報告期內,公司投資組合中的基金產品投資所占比重由2.87%增加至3.65%,增加了0.78個百分點。
人保表示將加大對高分紅股票配置,機構稱“穩股息”比“高股息”更重要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人保還在年報中表示,將加大投資結構調整力度,以盈利模式相對穩定、分紅率較高的上市公司股票作為主要投資品種,增強新會計準則下投資收益的穩定性。
據年報顯示,中國人保2023年雖然增配了權益類資產,但主要在其他權益類資產方面,直接投資股票品種的賬面金額為455.05億元,較年初減少超100億元;所占投資組合比重為3.2%,也較年初的4.3%下滑了1.1個百分點。
不過,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目前險資對權益資產的態度依舊謹慎,年報中大多表示將“適當增加”、“均衡配置”。
例如,中國平安表示,在權益投資方面,公司堅持均衡配置、風險分散的組合管理原則,積極投入實體經濟,對價值型權益資產保持長期配置。中國太保表示,適當增加權益類資產以及未上市股權等另類投資的配置,以提高長期投資回報。
東吳證券分析師胡翔、葛玉翔此前撰文指出,股票作為險資收益增強型的大類資產配置方向,“穩股息”比“高股息”可能更重要。
該機構分析表稱,復盤來看,熊市下險資獲取A股絕對收益難度仍然非常大,作為當下市場重要增量資金,險資重倉流通股行業主要集中于銀行、房地產、公用事業、食品飲料和通信等行業。從資產負債匹配分析配置股票動因,新準則下合同服務邊際損失吸收功能增大,有利于險企資產負債匹配。
據東吳證券預測,中性假設下,預計2024年至2026年,險資股基余額占比分別為12.5%、13.0%和13.5%,逐年提升至2030年15.0%左右,期末股基余額為3.74萬億元、4.18萬億元和4.64萬億元,其中股票投資余額分別為2.24萬億元、2.51萬億元和2.78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