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的阿甘”袁爭光:結硬寨打呆仗用“耐克曲線”追求高勝率
證券時報記者裴利瑞
在博道基金內部,同事們給基金經理袁爭光起了一個外號:“投資界的阿甘”。
袁爭光管理著博道基金“遠”系列的多只產品,基金名稱也是他對自己投資的期望,謀向長遠,就像電影中的阿甘一樣,他堅定地信仰著“結硬寨,打呆仗”的人生準則,不追求短時間的爆發,不追求一鳴驚人的瞬間,相反,他更強調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在投資這場馬拉松中一點點積小勝為大勝。
近日,同樣擬由他管理的“遠”系列新作博道明遠混合基金正在發行。對于為何在當下時間選擇逆周期發行,袁爭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低位置、低預期的情景下,2024年的宏觀經濟反而可能會超出預期,股票資產相較于債券、房地產、非標債權等大類資產具備顯著的性價比。”
股債兼修上下兼顧
回顧袁爭光職業生涯,他的成長路徑十分特別,既管過債券產品,又做過股票投資,也因此在投資中帶有“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在交易中追求性價比的鮮明特征。
剛入行時,袁爭光是一名機械行業的研究員,機械產業鏈的復雜精妙讓他在職業之初就形成了寬廣的視野,也形成了自下而上篩選個股的投資框架。“我最早研究的機械行業其實很大,涉及很多細分領域,比如工程機械、機床、造船,以及后來快速發展的3C設備、鋰電設備、光伏設備、半導體設備等。”袁爭光表示,“這段經歷訓練了我系統化的產業周期視角,大大拓寬了我的研究維度,對后續擴展能力圈幫助很大。”
如果按此一路發展,袁爭光可能會成為一名深耕先進制造的股票基金經理,但命運卻在此時埋下了草蛇灰線。
當時,袁爭光的座位距離固收團隊很近,為了彌補宏觀研究的不足,他經常向研究債券的同事請教問題。“當時我天天和研究債券的同事們坐在一起,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債券組的同事們發現我在債券研究方面的基礎很好,領導也建議我往這個方向拓展一下,將自下而上的視角與自上而下相結合。”袁爭光回憶道。
于是,一位股票研究出身的基金經理,卻“陰差陽錯”地開始管理債券型基金,但在袁爭光看來,這段管理債券型基金的經歷對他來說十分珍貴,它極大地補充了他自上而下的研究視野,幫助他從大類資產配置角度思考問題。“在不同經濟周期的背景下,表現占優的資產各不相同,如果我們能自上而下把握不同的宏觀、流動性、政策組合背景下的經濟周期,靈活調整股債配比,攻防有序,就能讓投資組合適配不同的市場環境。”袁爭光說。
就這樣,袁爭光管理了三年時間的債券型基金,當他在2015年回歸管理股債混合型產品時,已經形成自己股債兼修、上下兼顧的投資框架。
一方面,他會通過對宏觀、經濟周期以及利率趨勢的把握,自上而下形成總量配置(股票、債券、債權的性價比比較)和結構配置(先進制造、科技、消費領域)的判斷。另一方面,他會關注行業景氣位置、公司業績和競爭力,自下而上“翻石頭”,力爭選股超額。
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曾用的“結硬寨,打呆仗”來總結自己的軍事思想。所謂“結硬寨”,即構筑堅固營壘,“打呆仗”則強調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在袁爭光看來,這六個字也頗適用于投資。他說:“我覺得自己不屬于特別聰明的人,是個慢性子,所以相信長期簡單有效的準則。一方面,基金經理需要具備扎實的投研框架,堅持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與此同時,投資是一場馬拉松,取勝之道同樣貴在積小勝為大勝,所以在投資中要注重投資性價比,堅持均衡優選策略,這有助于實現長期復利。”
他認為,任何一種投資方法,都是“勝率、賠率和投資久期”三個維度的結合,三者在多數情況下難以兼得,這就需要投資人在自身構建的投資體系中予以取舍,而他認為,投資的勝率是最重要的,“我的每一筆投資都不是奔著最高的賠率去的,我們要做的是細水長流,在長期投資的過程中穩中求進。”
如何“穩中求進”?袁爭光在股票投資中選擇踐行低估值成長策略,具體方法上,他提煉了一個概念叫“耐克曲線”,類似“√”形態。“任何行業都是有周期的,我希望在基本面和估值下行階段的最后30%分位介入,在上行階段的80%分位退出,這樣可以確保投資組合長期運行在高性價比的區域。”袁爭光解釋,“比如我發現一家公司的基本面還不錯,同時周期處于底部較低區域且未來見底回升的可能性較大,該公司就會進入我的投資范圍。”
例如,袁爭光曾經通過從行業發展趨勢、滲透率等信息,敏銳地捕捉到了鋰電池設備可能具備巨大投資機遇,在行業拐點前成功左側布局某鋰電設備龍頭公司。后來,盡管鋰電池需求量仍十分緊俏,且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也在快速提升,但袁爭光通過分析其訂單數等核心指標,判斷該領域的投資風口或已經接近尾聲,于是果斷賣出,完成了一個完美的“耐克曲線”。
股票資產
具備顯著性價比
展望2024年,袁爭光也分析了他對市場的看法。自上而下來看,他認為,2024年最大的外部背景是全球利率的見頂回落,最大的基本面是國內宏觀經濟的企穩。對于A股而言,全球利率的回落意味著過往特定階段的資金流動壓力將大幅減輕,不利因素將轉為積極有利的因素。同時,國內的政策空間進一步打開,在當前預期較為悲觀的情況下,有望成為2024年扭轉預期的催化劑。
與此同時,隨著疫情結束,國內各經濟主體、經濟子循環從“冷啟動”到正常化運轉,經濟活動有望持續回溫。袁爭光觀察到,疫情期間的“超額存款”正在消化,流動性逐步投入到實體生產經營中,這就是其中的一個佐證,在當前低位置、投資者保持低預期的情景下,2024年的宏觀經濟反而可能會超出預期。
“2024年,我認為股票資產相較于債券、房地產、非標債權等大類資產具備顯著的性價比,這是股票市場最大的現實有利條件。”袁爭光表示,從資產溢價的情況看,股市對債券的風險溢價再度達到歷史均值2倍標準差的極端水平;從資產質量的發展趨勢來看,股票資產在宏觀經濟企穩的過程中,盈利亦會跟隨宏觀企穩、回升。
“雖然很難預測資產價格何時回歸,但方向相對明確,耐心更加可貴。不管地表的河水如何蜿蜒,最終呈現出的圖景是從高海拔流向低海拔、最終流向大海的總態勢。”袁爭光在采訪中表達了自己對2024年權益市場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具體而言,袁爭光認為有三個方向可以重點關注:一是制造業深化與出海的機會,一些制造業企業已具備全球競爭力,有望在全球市場中獲得進一步成長壯大;二是汽車及零部件行業,汽車行業陣營正發生巨大的變化,自主品牌崛起,新興零部件的滲透率迅速提升帶來長期的投資機遇;三是長期穩定增長的核心資產,包括消費、醫療醫藥、港股市場里處于深度價值區間內的互聯網以及制造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