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高管“迎來送往”將帥齊換屢見不鮮
證券時報記者趙夢橋
近日,多家公募基金披露了高管變更信息。
1月19日,國壽安保基金發布公告稱,原董事長王軍輝因工作調整于2024年1月17日離任,經公司新一屆董事會選舉,于泳接任公司董事長職務。同日,泰康基金公告稱,董事長段國圣因工作原因離任,副董事長陳奕倫接替出任董事長一職。
1月20日,中金基金公告稱,自1月19日起,李金澤擔任公司董事長,宗喆擔任公司總經理,胡長生因工作安排離任中金基金董事長,并不再代為履行公司總經理職務,這意味著中金基金董事長、總經理兩大重要崗位同時“迎新”。
據公開信息統計,步入2024年尚不滿一個月,已有4家公募基金的董事長發生了變更。此外,銀河基金、湘財基金、合煦智遠基金、華西基金和摩根基金等都官宣了新任的副總經理,公募高管仍延續過去幾年更迭頻繁的趨勢。
一位公募資深人士表示,高管變動最重要的原因是股東方發生變化,“市場上的許多基金公司,目前都是由大股東委派董事長加上總經理市場化招聘的方式,組建高管團隊。”
上述人士稱,董事長是公募機構發展方向的掌舵人,而總經理則需要對公司的業績負責。如果股東方本身發生變化或是策略進行了調整,那么對基金公司而言就會出現高管變更的現象。近年來,公募基金的董事長與總經理同時變更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比如中加基金、長盛基金、興業基金、新華基金、先鋒基金、南華基金、摩根基金等。
北京某公募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公募基金行業高管人員的變更主要是基于三大原因,即股東任命、自身職業發展規劃、業績不達標。如果公募基金的管理層沒有出現過于頻繁的變動,高管變更可以視為正常的人才流動。
值得一提的是,公募高管流動性增強的背后,也存在任職年限縮短的現象,比如任職僅一年左右的總經理有江信基金的焦毛、瑞達基金的高峰以及銀河基金的于東升等。有分析認為,不少剛起步的公司面臨激烈的行業競爭,完不成考核目標的高管可能會被股東方撤換;另一方面,中小型公司控股權變更情況也在增多,這同樣也會導致此類現象頻發。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代景霞表示,高管變更可能會導致管理層的不穩定性,核心管理人員的離職或者新人的加入,會對公司的戰略方向、決策層面產生影響。同時,投研文化和投研團隊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影響。高管在基金公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不僅是公司的領導者,也是公司投研文化的傳播者。高管的變更可能會對公司投研文化和投研團隊穩定性造成影響,新的高管可能會帶來新的管理風格和理念,需要與原有團隊適應和融合。
公募基金高管變動已成常態,此前這類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小基金公司領域。然而,近期中部乃至頭部公募的董事長、總經理變更似乎也顯得稀松平常。代景霞判斷,在公募基金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行業內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適應市場的變化和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基金公司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可能需要通過調整高管人員,以尋求新的業務模式和市場機會。同時,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投資環境的復雜性增加,公募基金行業對高管的專業能力和經驗要求也越來越高,基金公司可能會尋求經驗更加豐富和具有專業背景的高管人員。
“另外,監管對公募基金行業的監管力度也在加大,基金公司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內部管理體系,以滿足監管的要求。”代景霞說:“以上這些都可能會導致基金公司頻繁調整高管人員,所以我們預期高管頻繁變更的趨勢可能會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