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險資入市緊鑼密鼓浙粵蘇投資策馬奔騰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在“投早、投小、投創新”成主流趨勢的私募股權創投行業,國資成為第一大出資機構,包含政府投資平臺、各級政府引導基金在內的國資機構共出資7524億元。此外,作為私募股權市場企盼的“長錢”,保險資金與私募股權基金的合作在2023年初具規模,全年累計出資925億元。從地域來看,浙江、廣東、江蘇三省機構LP2023年最為活躍,出資均超千筆,規模均超千億元。
國資“扛大旗”
2023年,國資機構成為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出資最多的機構,同時成為市場上大規模基金的出資主力軍。
近日,執中ZERONE發布的《2023年全國私募股權市場出資人解讀》顯示,2023年,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可統計的披露出資(認繳)金額1.3萬億元,其中包含政府投資平臺、各級政府引導基金在內的國資機構共出資7524億元,占比最高。
與此同時,2023年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新備案基金7688只,披露注冊規模2.83萬億元,其中超百億規模的基金48只,注冊規模共計7154.32億元,其中包含多只大型政府引導基金、產業基金,以及基礎設施投資基金。
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投早、投小、投創新”是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的投資風格和投資策略,故此,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是支持科技創新、服務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2015年至2022年,中國私募股權LP整體情況不斷調整,2017年資管新規落地后,國有資金逐漸增加,證券行業出資不斷減少。直到2022年,政府資金占比過半。”執中董事總經理李超表示。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項目落地招引均是剛性需求。”FOFWEEKLY合伙人周瑞智對記者表示,政府引導基金很少會對基金管理人有直接的業績要求,他們的主要訴求是項目招引落地。“能在當地落地多少產值的項目,帶動多少投資金額,這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他說。
保險資金持續入市
除國資機構以外,2023年機構LP出資規模排在前三位的還有險資機構,他們全年出資88筆,累計出資925億元。作為私募股權市場企盼的“長錢”,保險資金與私募股權基金的合作在2023年初具規模。
“保險資金一般可以接受較長投資期限,是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天然的朋友。”方富投資董事長鄭之華對記者表示。珩昱投資合伙人曹龍稱,保險資金具有長久期、厭惡風險、追求絕對收益等特征。此前,險資對科創類企業的整體布局相對不足。
2023年,保險資金加碼股權投資乃順應大勢之舉。
2023年9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下調險資科創股權投資的風險因子,引導保險公司支持科技創新。2023年10月,財政部發布《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
“近年來,險資投資股權市場的規模穩步增加。在去年的市場環境中,其投資規模亦沒有出現大幅波動,體現出險資作為‘長錢’的基本特征。”曹龍說,從當前的配置比例看,險資投資規模還有提升空間。
“由于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周期長,真正推動險資加大股權投資,有待于保險機構內部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鄭之華表示。
浙粵蘇最為活躍
2023年,浙江、廣東、江蘇機構LP出資均超千筆,浙江、廣東、北京、江蘇、安徽機構LP出資規模均超千億元。
具體來看,浙江機構LP出資1459筆,共計1625.76億元,廣東機構LP出資1429筆,共計1531.55億元,江蘇機構LP出資1266筆,共計1304.69億元。安徽機構LP出資超1200億元,較上年規模幾乎翻倍。重慶、江西機構LP出資規模較上年分別增長226%、38%。
具體到投資方向上,執中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2023年,浙江發布49則政府引導基金招募公告,主要布局行業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廣東發布21則招募子基金公告,主要布局新材料、新能源、軌道交通、數字經濟等領域;江蘇發布11則招募子基金公告,主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生物制藥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