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假借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非法集資活動
非法集資擾亂金融市場秩序,侵犯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危害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我國嚴厲打擊的違法犯罪活動。結合近年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典型案例,特提示:非法集資花樣繁多,社會公眾要提高警惕。
【案例介紹】
浙江望洲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望洲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從事非法集資活動,截至2016年4月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共計64億余元,未兌付資金共計26億余元,涉及集資參與人13400余人,其中,通過線上渠道吸收公眾存款11億余元。2017年望洲集團實際控制人楊某等人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依法提起公訴,2018年楊某最終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九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其余有關人員也被處以相應刑罰。
據查,望洲集團通過線下和線上兩個渠道開展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活動。在線下渠道,望洲集團自2013年9月起開始在線下進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活動,其通過門店,采用發宣傳單、辦年會、發廣告等方式宣傳,理財客戶通過簽訂債權轉讓協議或匹配望洲集團虛構的信貸客戶借款需求進行投資,投資款被轉至楊某個人名下賬戶,用于集團還本付息、生產經營等活動。在線上渠道,望洲集團假借開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之名,未經依法批準歸集不特定公眾資金設立資金池,控制、支配資金。
【風險提示】
一、注意防范以金融創新為名實施的非法集資等金融犯罪活動侵害。非法集資是國家堅決打擊的金融犯罪行為。近年來,一些機構和平臺打著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等金融創新旗號,或假借扶持中小微企業、養老服務、互聯網新零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之名,通過虛構項目標的、承諾高收益、設立資金池借新還舊等手段,進行自融或變相自融,形成龐氏騙局,觸碰非法集資底線。社會公眾應當樹立科學理性金融投資消費觀念,切勿只顧追求高收益就稀里糊涂投資了業務不懂、風險不明的項目,要了解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保本不可能高收益。
二、了解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業務風險,樹立投資風險意識?;ヂ摼W金融是新生事物和新興業態,其本質仍屬于金融,遵循金融投資規律。社會公眾在通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等參與金融業務時,應當樹立正確的投資風險意識,了解融資項目信貸風險,具有非保本類金融產品投資的經歷并熟悉互聯網。
三、正確評估自身風險認知和風險承受能力。公眾要客觀評價自身風險認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金融產品。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卻忽視了高風險,跟風投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之外的金融產品;更不要一味追求擔?;蛩^“保本保息”銷售承諾而不注重風險辨別,以免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