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警方:去年偵破“虛假投資理財”類非法集資犯罪案件180余起,挽損5.7億余元
新民晚報訊(記者楊潔)2023年,上海公安機關共偵破“虛假投資理財”類非法集資犯罪案件180余起,挽回經濟損失5.7億余元,“發案數、涉案金額、涉案人數”呈逐年下降態勢。這是記者從今天上午召開的市公安局新聞發布會上獲得的信息。
從已偵案件來看,不法分子仍在不斷翻新犯罪手法,主要體現出以下特點:
以“新元素”“新概念”為幌子不斷變化噱頭
例如,一些不法分子以“科技創新”“綠色環保”“新概念醫療”等為噱頭,假借投資“數字藏品”“無人充電樁”“綠色農場”“原生態旅游”“新興醫療產品”等名義,虛假配套國家相關政策,非法募集資金。
利誘方式變為非現金回報
例如,一些不法分子改用“至商家新開發的線上商城充值滿金額返利”“購買APP會員資格即贈送物品、點券”“充值辦卡按期贈送等價醫療美容服務、養老保障服務”等非現金收益回報取代傳統的“承諾固定高息”回報模式。
不斷利用新手段來隱蔽公開性
例如,一些不法分子會要求投資人下載APP、小程序,而這些看似“正規”“有來路”的APP、小程序是非公開的、未進行正規備案,一般在互聯網無法直接搜索到,甚至有些只能在填寫內部邀請碼后才能登錄,隱蔽性更強。
針對中老年群體的犯罪有所增加
例如,一些不法分子以“預訂養老機構床位”“銷售養老社區房產”“辦理養老服務會員卡”“銷售養老基金”“免費旅游”等各類養老服務名義,吸引中老年群體投資,實施非法集資犯罪。
市公安局新聞發言人助理莊莉強警官表示,上海警方將繼續主動出擊、重拳打擊,保護人民財產安全,堅決守護群眾的“錢袋子”。
警方提示:市民群眾要增強防范意識,注意甄別名目繁多的“虛假投資理財”套路,警惕非法集資犯罪。不要盲目跟風不了解的新概念,不要輕信沒有親聞親見的新項目,不要貪圖所謂的免費服務。一旦發現相關違法犯罪線索,請及時向行政監管部門或公安機關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