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反詐“新春畫像”:帆布包與紅綠燈上的“防詐秘籍”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金融詐騙手法日益翻新,各類騙術防不勝防,給投資者的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借此龍年春節之際,《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國內六個城市的銀行、券商等線下網點,并結合近200份有效問卷調查數據,從投資者、機構等多角度了解金融詐騙與反詐宣傳的實際情況。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返鄉之際,記者發現,不論是城市紅綠燈、金融機構網點,還是酒店、景區,各式各樣的“防詐秘籍”隨處可見,甚至帆布包和紅綠燈上也有“防詐秘籍”,宣傳效果顯著。
在走訪中,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對金融詐騙有一定的了解,不過由于金融詐騙手段“花樣翻新”,遭遇過詐騙的受訪者也不在少數。這些受害者中,有的因為不慎泄露了個人信息被犯罪分子盯上后實施精準詐騙,有的因為親友介紹或輕信陌生人的誘餌而上當受騙,還有的則是因為高利息的誘惑被卷入非法集資騙局。他們紛紛表示,希望能夠通過宣傳教育提高防范意識,避免再次遭受損失。
金融詐騙時有高發
高利誘惑小心陷阱
在走訪、調查過程中,記者深刻感受到了“全民反詐”的重要性,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提高警惕、增強防范意識、共同抵制金融詐騙。
為了解更多投資者與金融詐騙有關的真實經歷、行為習慣與反詐意識,《證券日報》記者在春節期間圍繞金融詐騙相關問題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本次問卷共設置12個問題,收集到有效問卷190份,其中,有56%的人反映自己或身邊的親友遭遇過金融詐騙,占比過半。
例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52.6%的人主要通過銀行、券商等機構推廣來了解金融產品及證券信息;有46.3%的人主要是依靠支付寶、微信、京東等支付平臺的推薦。不過,也有38%的人主要通過朋友介紹,36.3%的人通過網絡或直播等易發生詐騙的渠道來了解金融產品信息。
金融詐騙發生在不少人身上。在調查中,有64.2%的人表示收到過詐騙電話,36.8%的人表示收到過詐騙短信,20.5%的人收到過詐騙微信,19.5%的人曾遇到仿冒App詐騙,18.4%的人收到過仿冒機構郵寄宣傳冊,13.7%的人曾遭遇最新型的AI詐騙。
而在面臨自稱是銀行或券商等機構推廣金融產品或者以“有內幕消息”為誘餌邀請進入炒股群的情況時,有85.8%的人選擇“不相信,堅定拒絕”,14.2%的人選擇“立刻與相關機構核實”,也有3.2%的人選擇“簡單問詢后,與對方進行交易或直接入群”。
在遭受詐騙的原因方面,56.8%的人認為“巨大的利益誘惑”是受騙的主要原因,49.5%的人認為主要原因是“詐騙形式和手段不斷翻新、防不勝防”,43.2%的人認為是“防騙知識不夠全面”,57.4%的人認為上述原因都成立。
在反詐舉措方面,13.8%的人表示將繼續加強防騙知識,7.9%的人表示應在實際操作中注意登錄正確的網站或App,并及時到正規的銀行、券商網點辦理相關業務,3.7%的人表示主要依靠國家法律法規的保障,74.6%的人表示將綜合采取上述幾種措施。在被問及是否愿意參加關于金融詐騙的講座、直播、網點線下宣傳教育等活動時,54.5%的人表示愿意參與。
有人不幸“中招”
也有人反詐成功
記者在春節期間的走訪中了解到,一些反詐意識較強的人群對騙局有所防范,也有人不幸“中招”,還有人在與詐騙分子的博弈中反詐成功。
“現在的騙子真是狡猾得很!之前接到詐騙電話,對方假冒我‘客戶’的身份,要我進行資金轉賬。我第一次用招商銀行轉賬時,對方被識別為詐騙賬戶,轉賬失敗,但當時著急轉賬也并未起疑,轉而用工商銀行成功向‘客戶’轉賬。在此后的溝通中,發現對方說謊露餡被我識破,然而為時已晚,錢已經轉出,共損失5萬元。”河北省滄州市50多歲的季阿姨激動地說,她的話語中充滿了后悔和無奈,但也透露出對反詐工作的支持和期待。
江蘇省無錫市60多歲的張先生則是非法證券活動的受害者,因為下載了“高仿”App被詐騙。他告訴記者:“去年有冒充券商工作人員的人加自己微信,并發送了交易軟件的下載地址,還向其介紹說有高息新客理財、免費十檔行情等誘人的優惠,在對方的引導下下載了App并按照流程綁定銀行卡,進行‘銀證轉賬’共計1萬元,整個過程十分真實。隨即對方就將自己微信拉黑并消失,App里也無余額可提取。事后兒子聯系了該券商,工作人員告知此App為仿冒App,對方也不是其營業部工作人員。”
由于個人信息的泄露,冒充親友、客戶、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等身份是騙子實施精準詐騙的常用手段。前段時間北京市50多歲的韓女士也遇到了詐騙,幸運的是她反詐成功了。韓女士興奮地向記者描述著反詐的過程:“當時騙子冒充已離職的前同事,稱自己在委內瑞拉出差遇到困難(此時該離職前同事確實在委內瑞拉出差),請求我給予資金幫助。不過,由于涉及金錢所以自己提高了警惕,再加上由于詐騙分子也將消息發給了該離職同事的所有前同事,大家彼此通氣后沒有上當。”
目前,電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不僅是老年人,也常有年輕人受騙的情形發生。牡丹江市東安區的中國農業銀行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就在年前,一位女士來到我們銀行表示自己被電信詐騙了30萬元,公安局已經立案,要求打印銀行流水。”
網絡刷單也是金融詐騙陷阱的常見形式。身在海外的王先生向記者講述了其被騙經過:“騙子以兼職工作為幌子,誘使我不斷通過點擊鏈接、參與加密貨幣買賣等方式來‘做任務’,前期給予小額金錢為報酬,后期的‘任務’逐漸需要受害者自行墊付款項,金額越來越大,所謂的‘報酬’也在對方的網站中無法提取,被要求付高額的‘提取費用’,最終我損失了大額的墊付款和‘提取費用’。”
反詐宣傳深入人心
手冊標語隨處可見
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各方反詐宣傳的努力和決心體現在方方面面。紅綠燈上的電子屏新增了“全民反詐”“打擊電詐犯罪”等顯眼標語,景區及酒店內的反詐標語隨處可見……
受訪者紛紛點贊,“這樣的反詐宣傳很到位!宣傳語非常形象生動,相關產品很受街坊們的歡迎。”“紅綠燈反詐標語很顯眼,我們等燈的時候都會看到。”
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與投資者之間的橋梁,為進一步了解線下網點的反詐宣傳方式與實際效果,《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沈陽、牡丹江等地的銀行、券商網點,每個線下網點均設有反詐宣傳的標語及資料,包括被翻到卷邊的“防詐秘籍”等圖文結合的宣傳手冊。
春節期間,居民在線下網點辦理業務的需求量較大,資金交易較為活躍,客流量也迎來明顯增長。記者走訪多家商業銀行網點看到,不少網點加大對金融反詐的宣傳力度,比如在網點顯眼位置陳設金融反詐相關海報及宣傳手冊,在公眾宣傳欄反復播放金融反詐相關宣傳內容,電子大屏幕滾動顯示金融反詐宣傳語等,提醒居民警惕花樣百出的詐騙手法,增強詐騙風險防范意識。
銀行網點的工作人員均會主動向客戶提示銀行卡交易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特別是對中老年人群。“金融反詐宣傳是我們的日常工作,春節期間客戶資金交易活躍,金融詐騙風險較大,除了機構方面宣教,居民自身也應當增強資金安全意識。”南昌市新建區某商業銀行網點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一家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網點內,客戶經理正為一位老年人辦理業務,桌子上擺放著一本被翻到卷邊的綠色“防詐秘籍”,“防詐秘籍”圖文結合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個典型的詐騙案例以及反詐措施。該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老年人群最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所以我們經常會通過‘防詐秘籍’給辦理業務的老年人科普詐騙案例,起到防范警示作用。”
近年來非法證券活動屢見不鮮,嚴重損害了投資者利益。沈陽市沈河區、泰州市海陵區的多家券商營業部的工作人員給記者拿了不少反詐宣傳冊,并對記者介紹稱:“目前常見的非法證券活動包括假冒券商名義接觸投資者,推薦所謂的‘高收益’產品,騙取錢財;向客戶郵寄包裹,以感恩回饋客戶名義,引導掃二維碼抽獎、添加客服、加入群聊等;搭建假冒的券商門戶網站/交易App,以‘保本高息,內幕消息’為誘餌招攬顧客,推薦產品,收取相關‘咨詢費’‘管理費’等費用。”
而在日常的反詐宣傳教育方面,金融機構的線下網點也“多管齊下”。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金融機構日常持續進行著多樣的反詐宣傳,致力于增強投資者防騙意識。遼寧省沈陽市中國銀河證券一營業部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在反詐宣傳方面,公司重視新媒體渠道,日常會通過微信號、抖音號、小紅書號等宣傳反詐,進行投資者教育,增強顧客警惕意識。”同樣來自遼寧省沈陽市的中國工商銀行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我們會向大客戶定期撥打回訪電話,網點內經常播放防詐微電影、宣傳片,同時,網點曾將反詐標語印制在帆布包上,分發給顧客,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不過,金融詐騙犯罪事件仍然時有高發,反詐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在本次問卷的結尾留言環節,受訪者們留下了眾多的自身感受和防騙建議,其中“不貪心”“天上不會掉餡餅”成為高頻詞匯。正如牡丹江市東安區一家中國建設銀行的員工對記者所言:“宣傳防范金融詐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潛移默化地對老百姓進行推廣普及,謹記理性投資,牢牢守住‘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