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聚焦主業信托公司扎堆出售券商基金子公司股權
近段時間以來,包括重慶信托、國元信托、中航信托、上海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紛紛掛牌出售所持有的公募基金、券商等子公司股權。對此,業內專家表示,上述情況一方面是部分信托公司自身的資金需求和對公募基金公司估值處于相對高位的判斷;另一方面則是信托機構和公募基金之間的業務協同有限而主動轉讓,聚焦主業發展,為自身轉型鋪路。
浙商證券入主國都證券
3月29日,浙商證券發布公告稱,擬受讓重慶國際信托等5家企業持有國都證券合計約19.15%的股份,本次股份轉讓的價格為2.673元/股。本次受讓成功后,浙商證券將成為國都證券的第一大股東。
“本次并購利好的不只是證券業。”用益信托研究員帥國讓表示,浙商證券做加法,重慶信托做減法,這一加一減之間,凸顯出了金融改革的新思考、新探索、新趨勢。“出售國都證券股權,是重慶信托重塑業務結構、加速戰略轉型的重要舉措。”對此,重慶信托負責人表示,主動“瘦身增肌”,可以讓信托公司更好的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無獨有偶,國元信托退出公募基金也迎來新進展。根據證監會官網,金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信基金”)已向監管部門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變更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權的股東、持股不足百分之五但對公司治理有重大影響的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審批》,3月20日,該材料獲監管部門接收。今年1月26日,金信基金在安徽省產權交易中心掛牌轉讓31%股權,轉讓方是國元信托,是該機構對金信基金的全部持股,轉讓底價為3720萬元。根據安徽省產權交易中心官網,金信基金31%股權轉讓項目的掛牌期已滿,并未有公開轉讓結果。
“國元信托退出金信基金,與金信基金有限的利潤水平和股權分紅空間有很大關系。”對此,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隨著行業競爭加劇,綜合實力欠缺的機構發展空間被進一步擠壓,綜合實力排名前列的基金公司股權轉讓相對較少,多數轉讓的都是中小公募。
頻繁轉讓中小基金公司股權
作為一家成立不足十年的公募基金公司,金信基金的發展比較緩慢,直到2021年四季度前管理總規模不足50億元。2022年二季度,該公司規模突破100億元大關,2024年以來則一直在100億元之上徘徊。根據Wind數據,金信基金經營數據表現平淡,2022年的營業收入為9224.7萬元,凈利潤為382.17萬元,2023年前11個月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7663.48萬元和418.7萬元。
“相比大型公募基金,中小基金公司本身在行業競爭中缺乏優勢,財務投資人對于中小基金的期待也有所降低,再加上當前政策推動基金降費,未來基金公司的業績也將出現下滑,所以當前出現了股權處置。”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告訴記者,從未來影響來看,如果新股東具有很強的資金實力,也會和基金公司實現協同發展,在此背景下,股權變更利好公司發展。但如果新股東更加分散、實力不足,基金公司未來融資和銷售渠道也會面臨困境。
事實上,近年來,多家信托公司頻繁轉讓其持有的中小基金公司股權。2023年8月2日,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官網信息顯示,中航信托持有嘉合基金27.27%股權正處于掛牌展示期。據了解,該筆股權為“二股東”中航信托在嘉合基金的全部股份,對應轉讓底價約1.68億元,掛牌展示期從6月21日起至8月2日止。
同年6月,山西信托持有的匯豐晉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1%股權也在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山西省)開啟掛牌,掛牌期間共計40個工作日,掛牌轉讓價格為10億元。此外,7月16日,已破產的新華信托所持有的新華基金35.3103%股權也于阿里司法拍賣平臺公開拍賣,股權評估價值為4.23億元,起拍價4.23億元。
信托公司聚焦主業發展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自2022年以來,已有山東國信、中融信托、上海信托、中航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先后出售所持公募基金公司股份。其中,上海信托所持有51%摩根基金(原名上投摩根基金)全部轉讓給了摩根資產管理控股公司。
“信托公司出售子公司股權,既可以削減非主業,聚焦主業發展,回歸本源,亦可以給信托公司在當下轉型發展關鍵期帶來一筆不錯的現金流,加快轉型步伐。另外,這也符合監管層多次要求信托公司梳理子公司架構的要求。”上述業內分析人士表示。
對此,帥國讓也認為,信托公司出售子公司股權,主要是為了聚焦主業,嚴控風險性資產,避免公司風險擴大。“信托公司近期出售掛牌基金公司股權的原因是多樣的,有的是和外商合資,現在允許外商全資控股,信托公司就逐步退出;還有可能信托公司完善戰略布局,將部分持股的公募公司股份退出。”
資深資管研究員袁吉偉則表示,早期信托公司熱衷于參控股公募基金公司主要作為一種固有資金配置的探索。早期公募基金股東資質要求比較高,信托公司是有資格發起設立公募基金的,既有歷史背景,也有一些信托公司探索的意義。□記者鐘源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