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苗苗、王建偉、葉紅義、陳雪萍、徐錦庚代表:嚴懲集資詐騙犯罪守好老百姓“錢袋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金融”二字被多次提及。作為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但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犯罪呈現多發趨勢,嚴重侵蝕了金融市場秩序,危害金融安全。依法懲治和預防金融犯罪,服務保障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檢察機關的重要職責。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圍繞“懲治和預防集資詐騙犯罪”積極建言。
加大打擊力度,讓犯罪分子“痛到不敢再犯”
“我們在公交車上聽到老人去領免費雞蛋,都會多說幾句,勸阻一下,但真正聽進去的不多。”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107路(新時代文明實踐專線)駕駛員楊苗苗說,有時候,很多人會為了占點小便宜,隨意把自己的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姓名等透露出去,特別是一些老年人熱衷于領取免費用品、購買保健品等,很容易被騙子利用。
楊苗苗代表說,對待集資詐騙等坑害老百姓血汗錢的犯罪行為,檢察機關要加大打擊力度,讓犯罪分子“痛到不敢再犯”。
“農村留守老人容易成為集資詐騙的對象。尤其是那些打著鄉村振興旗號,以國家政策為噱頭的集資詐騙行為,村里的老人更容易上當受騙。”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說,集資詐騙的行為非常惡劣,建議司法機關要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嚴懲犯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檢察機關不斷加大對金融犯罪的打擊力度。2023年1月至11月,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11060人,提起公訴22529人,涉及的罪名相對集中在非法集資犯罪、騙取貸款犯罪等罪名上。
加大治理力度,從源頭上防范金融犯罪風險發生
對待集資詐騙等金融犯罪,在嚴厲打擊的同時,還要強化溯源治理,防范金融犯罪風險的發生。
很多時候,詐騙的發生都是從個人信息泄露開始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信安徽績溪分公司智慧家庭工程師葉紅義非常關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化的發展,個人信息泄露和被濫用的風險也在增加,不僅嚴重危害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也會衍生出電信網絡詐騙、集資詐騙等犯罪。”葉紅義代表建議,要加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筑牢個人隱私防火墻,加強涉電信網絡詐騙金融領域治理。
2023年底,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的《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依法服務保障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大對國有金融財產保護、金融賬戶敏感個人信息保護、涉電信網絡詐騙金融領域治理、金融行業反壟斷等檢察公益訴訟監督辦案力度,探索拓展金融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范圍。
記者了解到,檢察機關聚焦金融領域涉詐資金鏈賬戶監管問題,通過行政公益訴訟督促協同金融監管部門全面履職,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采取相應風險管理措施,履行相關處置義務,防范銀行賬戶、支付賬戶等被用于電信網絡詐騙活動。
比如,江蘇省揚州市檢察院在辦案中,針對江蘇某商業銀行未對涉嫌洗錢的金店采取延遲資金結算、暫停銀行卡交易或者收回POS機等管理措施的行為,依法向主管部門制發訴前檢察建議,推動該商業銀行規范POS機發放、加強使用監管,力爭阻斷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利用POS機轉賬通道。
加大基層普法宣傳力度,打好金融安全“預防針”
在強調懲治金融犯罪的同時,增強人民群眾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也同樣重要。
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檢察機關不斷加強法治宣傳,增強全民識別防范金融詐騙風險能力。
2023年,最高檢以金融犯罪為主題編發第四十四批指導性案例;聯合最高法發布依法從嚴打擊私募基金犯罪典型案例;圍繞打擊“地下錢莊”,會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8件懲治涉外匯違法犯罪典型案例,發布防范金融投資詐騙風險提示……
“很多人陷入集資詐騙的陷阱,都是因為自身防范意識不強,判斷能力較弱。只有打好‘預防針’,加大基層普法宣傳力度,才能更好守住老百姓的‘錢袋子’。”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三箭勞務管理有限公司油漆工班組長陳雪萍建議,檢察機關要從檢察辦案出發,以老百姓的身邊案警示身邊人,不斷增強老百姓的識詐防詐能力。
“我們都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但很多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還是會成為集資詐騙等的受害者,為什么?我想主要原因之一,還是我們的法治宣傳力度不夠。”全國人大代表、人民日報社山東分社原社長徐錦庚建議,檢察機關要進一步加大以案釋法的力度,要通過“送法進鄉村”“送法進社區”等活動,切實提升老百姓的法治意識。(孫風娟吳貽伙郭樹合劉晨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