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這些“小麻煩”,你是較真維權,還是忍忍算了?
——“2024年全國兩會訪談”之一
下班后回領導微信、網購水果少了30克、奶茶八成是冰塊、APP彈窗廣告自動跳轉……
都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越想越氣”,這些事說大不大,但一直吃悶虧也難受。
這些年,隨著越來越多人愛上“張三”刑法課、普法紀錄片,大家逐漸能辨別哪些人是“法外狂徒”,干哪些壞事“真會獲刑”。比如上述這些糟心事,不少人就發現,原來它們都涉嫌違法違規!
雖然法律規定擺在那兒,但維權這事操作起來不簡單。為“下班回復領導消息”申請勞動仲裁,為標價三五塊的水果、奶茶打官司,面對被投訴對象背后的組織機構、企業,一個人維權不僅費時費力,即便成功也不劃算。
難道只能“忍忍就算了”嗎?
普通人該如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今天我們邀請了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付子堂教授,聊一聊個人維權那些事。
付子堂: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
重慶市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重慶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
問:現在,大家慢慢意識到,買飲料冰塊加多了、APP不經同意就跳轉、自動續費等現象可能涉嫌違規、違法,但很多人考慮到維權成本高,一般就“忍忍算了”。這種情況有什么辦法可以改善嗎?
付子堂:要改善這種情況,必須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一個人只有內心尊崇法治,才能行為遵守法律。通過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人們能深刻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以此培育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社會氛圍。
問:職場里的法律問題也備受關注。不少公司長期存在違法“擦邊”行為,比如:通過外包、勞務派遣形式與員工簽約;用降薪、調崗“逼走”員工;強行簽競業(限制)協議;隱形加班、不發年終獎。對此,員工該如何維權呢?
付子堂:很明顯,上述行為嚴重損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已經涉嫌違法了。員工維權方式很多,包括:與用人單位協商、通過正規的調解組織進行調解、向有管轄權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
問:面對強勢的企業,員工維權“有心無力”該怎么辦?
付子堂:面對強勢的企業,員工一定要注意收集相關證據,通過正當途徑解決,不能采取過激行為或者暴力手段。發生爭議糾紛時,也要注重爭取社會力量支持。例如,及時請工會維權或者聘請律師代理,尋求法律援助等。
問:對于普通人,您一般會推薦什么普法作品?
付子堂:推薦閱讀董彥斌博士的《法的思想世界》。從法學角度思考人類社會,尤其是從法理學的角度思考人類社會,是人文與社會科學當中思考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角度。這本書在史與今、變與常、脈絡與框架當中,試圖發現現象之下的規律,在對比中歸納模式、找尋原理,并試圖呈現新意,是一部從法學角度思考人類社會的優秀作品。
問:作為法學的門外漢,普通人在生活中一般需要了解哪些法律知識呢?
付子堂:非法律專業人士一般只需要了解跟日常生活、工作和權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主要涉及婚姻家庭、遺產繼承、合同糾紛、房屋買賣租賃、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工傷賠償、消費理財、訴訟程序、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常識。
問:今年全國兩會上,您在建議中重點提到,要提升殘疾人法律服務。請問您是如何關注到殘疾人法律服務相關問題的?
付子堂:殘疾人權益保障是人權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說,支持和參與殘疾人法律服務并為之貢獻力量,是新時代法律人的重要使命。
問:現在殘疾人在尋求法律幫助時,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對殘疾人而言,需要哪些法律相關的服務?
付子堂:目前,溝通交流仍是重要難題。以聽力殘疾人為例,我國訴訟法規定,涉及聽障人士案件必須由司法機關聘請通曉手語的人參與。然而現在各地司法實踐中聘請的聾啞學校老師,往往不是法學專業出身,有時難以向聽障人士準確解釋法律規定。顯然,“法律人不懂手語、聽障人士不懂法律”已成為聽障群體獲得法律服務的重要障礙。
因此,對于殘疾人,需要為他們提供法律文書寫作、法律咨詢、訴訟代理等基礎性法律服務。此外,還應該滿足殘疾人群體學習法律知識的訴求。這就需要我們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不斷增強殘疾人群體法治觀念。以聽力殘疾人為例,除提供常規的手語普法服務外,還應以其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推廣手語普法短劇、短視頻等普法產品。
問:您建議教育部加大對公共法律服務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為什么現在為殘疾人服務的法律人才還不夠?
付子堂:主要原因是目前全國所有法律院系基本都不培養為殘疾人直接提供專業法律服務的專門人才。即便是已經開設了卓越公共法律服務人才實驗班的西南政法大學,其在課程建設、師資培養、教材開發等方面也尚處于零基礎的起步階段。
問:要培養更多公共法律服務人才,應該怎么做?
付子堂:應該以現實需求為導向,整合教學資源,強化師資建設,制訂培養方案,創新教學方法,構建與司法機關、殘聯組織、律師事務所等主體的聯合培養機制,不斷探索多元教學平臺支持下的卓越公共法律服務人才培養新模式,為公共法律服務標準化、規范化、精準化目標的實現提供穩定的人才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