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發年終獎也學華為了
沖擊80萬目標。
去年一整年,用銷量狠狠沖擊著車圈的理想汽車,臨近春節又“秀出”巨額年終獎。
近期,有接近理想的人士表示,2023年公司的年終獎根據個人績效與所在部門有所不同,普遍是4-8個月的工資;還有理想員工透露,今年年終獎能拿到8個月基本工資,部分員工還有1到半個月的部門系數獎勵。力度之大,相當于“干一年送小一年”。
對比之下,廣汽、上汽、吉利等等車企員工透露基本都是1-2月的獎金水平。甚至以高待遇聞名的互聯網大廠字節跳動員工,都羨慕理想此次出手闊綽。
去年2月,理想挖來前華為全球HRBP部長李文智擔任CFO辦公室負責人。一個月后,理想將績效管理工具從OKR升級為PBC,即個人業務承諾。
新考核體系下,績效被分為O、E、M、I、F這5個等級,分別對應卓越、高于預期、符合預期、待改進、不合格;績效周期也從每年4次變為2次;考核比例則由原來的“262”改為“271”,也就是被評M的員工占比升至70%,I/F占比降至10%。
有理想員工表示,其2023年考核評分為雙E(上、下半年),年終獎能拿到8個月,外加部門系數的0.5個月;另有考核評分為雙M的員工表示能拿到4個月。
若按照其“271”的新考核比例推斷,大概有20%的理想員工能拿到8個月左右的獎勵,有七成左右的人拿到4個月及以上的年終獎。
高額的年終獎與理想的漂亮業績直接相關。
去年,理想全年銷量同比增長182.2%到37萬臺,甩開蔚來、小鵬幾個身位,成交均價也超過奧迪逼近寶馬,達到37.6萬元;前三季度凈利潤更是錄得60.46億元,成為跑得最快的新勢力。
年終獎被破圈熱議,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回應稱,“不能只學華為的流程,而不學華為的利益分配。2023年超越目標就多發獎金,2022年沒有達成目標就少發獎金,做到賞罰分明”。
他還提到組織力的維護:“獎罰不分明,才是組織低效的最大原因,單純折騰員工。有成長、有成就、有回報,三者缺一不可”。
這方面,華為一直是“大手筆”獎勵刺激“高產出”的典范。核心是全員持股,根據利潤按股息分紅。內部人士透露2023年的年終獎大概有數十萬。
高額獎勵,對內激勵員工,對外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舉措。
去年末,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就掀起過一波空姐轉行理想做汽車銷售的風潮,原因無外乎因為理想的高薪資待遇。其中,有少數銷冠有機會能拿到十萬元月收入,而在二線城市的銷售也2萬元左右的平均收入。這是或許是理想提高銷能的“陽謀”。
有獵頭公司透露,理想目前給出的薪資待遇甚至超過一些互聯網企業,即使是校招Offer,其中的智駕算法、芯片、研發等核心研發崗,都給出了3-4萬元的高月薪。
大手筆發放年終獎的背后,是理想希望以此激勵員工,希望公司上下齊心沖刺今年80萬臺的目標。李想也準備好了一場顛覆市場的大戰,布下了4款增程+4款純電車型的產品矩陣,重押智能化,沖擊成為國內豪華品牌銷冠。
只是相較去年,2024年理想面臨的阻力也在成倍提高。
在看到家庭市場的潛力后,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理想賣得好的車型被爭相模仿學習,而弱點則會被放大攻擊。友商們帶著智駕、大空間、性價比、渠道等武器紛紛來跑馬圈地。
其中“老對手”問界,1月就以近2千臺的優勢超過理想,上位成為月度新勢力銷冠。身后還有小鵬、蔚來、零跑等諸多友商的多面夾擊。接下來的家庭市場,理想或許再難獨霸一方,而它也面臨著純電賽道切換等難題。
因此在仰攻沖鋒的關鍵節點,理想必須確保公司上下一心,人人都充滿信心,才能有望得償所愿。
如今淘汰賽已進入深水期,這是理想實現階級跨越的關鍵一年,組織改革、績效提升都是為了沖向“萬億俱樂部”做準備。李想直言,在這一階段,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充滿希望與挑戰的2024年,理想決不能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