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發布探索長壽時代康養新未來
日前,同方全球人壽、清華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聯合舉辦“長壽時代康養新未來”——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并發布了2023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2023年該指數為5.53,低于2022年的5.70。
據介紹,退休準備指數取值0-10,數值越大意味著退休準備越充分。其中,指數8-10表明退休準備非常充分;指數6-8表明已有一定的退休準備,但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指數低于6表明退休準備不足,需要引起重視。
清華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解釋稱,退休準備指數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退休責任意識”“退休計劃完善度”“退休儲蓄充分度”下降,其中,“退休計劃完善度”影響最大,從2022年的4.19下降到2023年的3.84??赡艿脑蚴鞘茉L者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性增加,另外,受收入下降等因素影響,個人退休計劃需要重新制定。
多數居民傾向定額儲蓄
當前,我國三支柱養老金體系資產積累規模較小,資產結構嚴重失衡。陳秉正表示,相對于不定額儲蓄方式,多數居民更傾向于用有規劃的定額儲蓄方式積累養老金。從受訪者統計看,社會保險、銀行理財和個人養老金是覆蓋率最高的3種退休財務準備方式。從退休財務準備需求看,人們在選擇退休準備相關的金融產品時,最關注的是本金安全、流動性和賬戶的公開透明。人們更希望從專業機構獲得全面、專業的養老規劃咨詢服務。在產品日趨同質化的當下,提供差異化養老顧問服務或將成為養老金融業下一個競爭熱點。
作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實施,北京、天津、杭州、廣州等36個城市和地區率先進行試點。報告針對個人養老金制度詢問受訪者對政策的了解程度、支持態度、預期支取模式,以及現行1.2萬元繳費上限的合理程度。
陳秉正結合調研結果表示,實際開戶數據充分說明個人養老金政策仍處在起步階段,政策發揮常態效果還有賴于后續宣傳擴大和參與率提升。綜合來看,盡管國家鼓勵參加人長期領取個人養老金,且偏好固定額度逐月領取的受訪者最多(40.96%),但仍分別有26.50%和15.74%的受訪者偏好“分次全部提取”或“一次全部提取”。較大比例的受訪者放棄按月長期領取個人養老金,或是出于避稅的考慮,但卻讓個人暴露在長壽風險之下,不利于優化全生命周期效用。
構建康養服務體系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康養需求正在爆發。許多保險機構已有實踐,布局康養生態圈的路徑包括投資建設養老社區、創新產品融入健康管理、構建康養服務體系等。
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彭勃介紹,基于外方股東荷蘭全球人壽領先的養老金融服務經驗,同方全球人壽連續十余年聯手清華經管學院開展針對中國居民退休準備現狀和需求的調研,于2017年在公司設立醫養項目中心,并通過鏈接各合作方的優勢資源,為客戶提供財務穩健的養老金融產品和“一站式”醫養服務解決方案。
此外,彭勃透露,同方全球人壽于近期攜手國際化養老服務品牌奧登特成立荷壽健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整合優質資源,加速拓展養老服務版圖,配合養老保險產品,提供全方位、定制化、國際化、專業化及標準化的養老服務,確保服務的長期性及穩定性。
荷蘭被普遍認為是養老金體系管理水平最高、養老資產最充裕的國家之一。荷蘭駐華大使館衛生、福利和體育參贊史明康介紹,在荷蘭,GDP的4%用于包括老年人護理在內的長期護理,這一比例高于其他發達國家。除了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環境外,技術和創新是避免荷蘭老年人護理部門支出增加及人員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
在史明康看來,中國與荷蘭一樣都面臨養老服務業改革,共同迎來一批新一代老年群體。這些老年群體想要保持對生活的掌控力,讓生活更有意義,則需要尋求變革。他認為,未來應注重養老護理適應老人實際生活需求;鼓勵開展老人自我管理、家庭護理和數字護理;投資居家護理、日常護理和活動中心相關創新項目,通過國際合作不斷催生技術創新,提升老人生活質量,優化生活環境,讓老年群體更幸福、更健康、更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