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險精耕細作重惠民
1月31日,2024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投保入口關閉,數據顯示共有423萬人參保。參保人數創出歷史新高,顯示出老百姓對健康保險的投保熱情。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以“惠民保”、百萬醫療險、重疾險等為代表的健康保險正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健康保險能夠給老百姓帶來哪些保障,業務發展還有哪些提升的空間?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健康保險是按照保險合同約定,為被保險人的醫療、康復等提供保障的人身保險產品,不少消費者的人生第一張保單正是健康險保單。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2023年四季度中國保險消費者信心指數為65.3,其中,人身險消費者信心指數和財產險消費者信心指數分別為65.8和64.9,分別處于信心較強區間和信心平穩區間。
減輕就醫負擔
統計數據顯示,保險業近年來積極承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目前有21家保險公司在全國承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業務,10年來已賠付超7000萬人。在具體承辦過程中,保險公司通過多種創新形式,不僅減輕了參保患者高額醫療費用負擔,還方便了當地居民報銷就醫費用。
記者了解到,浙江金華市2018年推出“選繳保費法”大病保險制度,2022年更名為金惠保,由中國人壽壽險公司金華分公司承辦。金惠保增加“選繳”模塊——每份100元,居民最多可選繳3份。因此,金華的大病保險選繳制度有了“惠民保”的自愿、普惠的特點。金華市醫療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選繳保費的優勢顯而易見——一是起付線6000元,省內最低。金華市民如果患病住院,在基本醫保報銷后只要超過6000元,就進入金惠保報銷范疇,且上不封頂。二是不設門檻。無論是健康人群還是已經生病住院的人群都可以參保,且不同年齡保費一致。三是打破了醫保藥品目錄限制。報銷范圍擴大到因病施治所需的全部“國藥準字”和“國藥進字”藥品,醫用材料擴大到因病施治所需的醫保目錄內全部超適應癥和超限額醫用材料。截至2023年9月底,金華市金惠保報銷金額20萬元以上的參保人超過1700人。
在福建莆田,為了方便居民就醫報銷,當地成立了城鄉居民合作醫療服務中心,承辦莆田市政策性健康保險和基本醫保經辦業務。據悉,當地在6個行政服務中心、15個鄉鎮(街道)便民中心設置服務窗口;在16個二級及以上醫院設駐院醫保服務站,醫保服務窗口實現全市范圍內“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條件成熟的社區鄰里中心也設有服務窗口,把醫保服務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實現“零距離”服務。中國人壽壽險公司莆田分公司總經理何鑫介紹,公司不斷提升健康險專業管理能力,加強健康險核心能力建設,積極參與各類醫保經辦服務。同時,公司從傳統的“單一支付方”向“全流程管理服務”角色轉變,橫向沿患者健康旅程、縱向沿醫療服務網絡延伸,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
相關監管規定持續完善也成為健康保險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記者采訪了解到,根據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相關監管規定,監管機構持續對大病保險資質名單進行動態調整,及時將符合條件且有意愿參與大病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納入資質名單,將不再符合經營資質的保險公司調整出名單,有效推動了大病保險制度平穩有序運行。
持續提升普惠性
2015年以來,超過260款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在29個省份落地。由于保費低、保額高、投保限制少,這類商業健康險也被稱為“惠民保”。2021年,原中國銀保監會在印發《關于規范保險公司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時提出,鼓勵保險行業積極參與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對定制醫療保險的保障方案制定、經營風險、業務和服務可持續性以及市場秩序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保護好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醫療保障需求。
“北京普惠健康保”自2021年首次推出以來,緊密銜接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障,累計服務超650萬市民。此外,2024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支持醫保個人賬戶余額繳費。投保人辦理個人賬戶家庭共濟后,還可使用醫保個人賬戶余額為正常享受北京醫保待遇的配偶、父母及子女投保繳費,實現一人繳費保全家。
2023年6月,上海“滬惠保”發布理賠成績單,上線兩年來覆蓋近1400萬人次,累計賠付超11億元,惠及42萬人次。這樣的理賠成績也使得公眾對“滬惠保”的投保續保熱情不減。截至2023年7月底,2023年度“滬惠保”參保人數已突破600萬,在各大城市中遙遙領先。
復旦大學與騰訊微保聯合推出的《2023惠民保健康發展十問十答報告》認為,“惠民保”的未來發展形態有望進一步實現人群細分和險種創新。依托“惠民保”的基礎版和商業健康險公司的升級版,未來的產品會有更多元化的選擇。另有市場研究機構統計,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商業健康險已積累了近2萬億元的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對減少公眾后顧之憂、釋放消費潛力、推動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商業健康保險日益滿足公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各地也積極探索新的產品服務。2023年1月,山東青島市啟動了補充工傷保險與傷養服務相結合的新型工傷保障制度。據了解,人保健康青島分公司為此專門成立了一支新型工傷保障項目專業服務團隊,目前已有23人。人保健康青島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共設立11個補充工傷保險經辦窗口,派駐14名窗口服務人員,負責項目專線接聽、現場業務咨詢辦理等。截至2024年1月底,全市總參保人數達10.2萬人,實現了對不同業態勞動者的全覆蓋。基本工傷補充保險人數達5.55萬人,占總參保人數的54.42%,職業傷害保險人數達4.65萬人,占總參保人數的45.58%。從企業規模看,1163家參保企業中,員工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有1036家,占比為89%。
拓展服務邊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70多家保險公司開展商業健康保險業務,在售產品超過5000個。商業健康險從最初的只能提供住院費用報銷和重大疾病賠付,拓展到健康管理、協助就醫、疾病預防等多個領域。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等大型保險集團紛紛成立健康險公司,對已經推出的產品持續迭代升級,新產品類型不斷出現。
2024年1月,眾安保險“尊享e生2024”百萬醫療險上線。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迭代后的產品在醫院、特藥、療法、服務上實現了四重擴展。尤其在服務方面,專門打造統一服務入口,疑似重疾和確診重疾的患者可以通過“重疾直通車”獲得一對一的重疾服務管家。眾安保險健康險業務相關負責人介紹,“尊享e生”系列百萬醫療險產品已陪伴用戶走過9年,完成第24次迭代,累計服務用戶數超7200萬。本次迭代打破了醫療機構公立、民營的壁壘,將醫保定點的68家民營醫療機構也納入保障范圍,覆蓋19個省份,能夠給患者就醫提供更多便利。
業內人士認為,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保險公司提供健康管理服務,通過預防疾病發生、控制疾病發展、促進疾病康復,可以降低疾病發生率、提升健康水平,豐富健康保險業務內涵,促進健康服務資源的合理使用,優化健康服務資源的配置與整合。
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人身保險監管司通報了2023年度人身保險產品情況。其中,9家公司因豐富了產品供給受到表揚。總的來看,人身險行業積極開發滿足消費者多元化保險保障需求的人身保險產品,供給不斷豐富,種類日益齊全,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持續發揮。如:太平洋人壽推出重疾一體化風險解決方案,從預防、診斷、治療、康復4個階段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人保健康開發新款長期護理保險,為達到約定護理狀態的被保險人提供可選的護理服務;平安人壽針對新市民提供“醫療費用支付+就醫服務”一體化的醫療保險產品,提供全流程的醫療保障和住院服務。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監管機構和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支持引導保險公司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在推動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更好融合發展的同時,積極研究拓寬可結合健康管理服務的保險產品范圍的可行性和路徑。□本報記者于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