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一周年:期待收益更穩更高
編者按:2023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迎來落地一周年。一年來,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量持續增長,可投資產品不斷推出,但也存在覆蓋人群不足、繳存占比較低、部分產品投資收益不理想等問題。如何提高個人養老金的吸引力?本專題對此進行探討。
2023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迎來落地一周年。在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大力推動下,個人養老金試點穩步推進,相關賬戶開立數快速增長,目前已超過4000萬戶,可投資產品已有740多款。不過,試點中也存在覆蓋人群不足、繳存占比較低、部分產品投資收益不理想等問題。
如何提高個人養老金的吸引力?如何將這一制度優勢惠及更多人群?如何讓投資者更好地選到適合的產品?針對這些問題,《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進行了一番采訪。
開戶情況良好
仍需覆蓋非納稅人群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國36個先行城市(地區)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已超4000萬人。
“目前來看,個人養老金開戶情況整體表現相當不錯,已占國家個人所得稅繳納人群的50%以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表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各大銀行對開戶推動力度大,且將開戶數作為重點指標。
記者了解到,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一年以來,金融機構高度重視,多渠道、多形式、多層級地開展政策宣導。以建設銀行為例,線上渠道方面,該行通過官網、官微、抖音號,同時結合客戶經理云工作室、精準營銷系統等做好宣傳推廣;線下渠道方面,通過網點大廳、各類活動,采取微沙龍、主題活動形式對客戶進行宣教。
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通過豐富養老客群畫像標簽、加大模型數據客戶洞察、強化商機賦能支持,深挖個人養老金潛力客戶、價值客戶,持續開展個人養老金大禮包等活動,有效帶動了業務增長。
保險業也在積極推動制度落地。以太平養老為例,該公司各分支機構結合政策要求緊盯當地市場,充分發揮團體客戶經營優勢,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觸達目標客戶。截至2023年11月,累計規模保費合計超億元,期末有效戶數超2萬個。
不過,個人養老金賬戶僅針對個人所得稅納稅群體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對中低收入群體缺乏吸引力。房連泉表示,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口僅6500萬人左右,不足勞動人口10%,進一步擴大個人養老金賬戶覆蓋面,需要提高普惠性,讓更多非納稅人群加入。
友邦人壽、復旦大學等近期聯合發布的《中國個人養老保障白皮書》也顯示,相較中產階層,低收入人群也有較強的養老資金保障性需求和意愿,期待未來有更利好他們的政策出臺。
如何惠及更多人群?多家銀行保險機構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建議優化稅優政策,針對非個稅納稅群體提供領取階段個稅豁免政策,擴大賬戶覆蓋面。”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某大型壽險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認為,降低扣稅額度可以推動更多中低收入人群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
國民養老則表示,提高第三支柱的覆蓋面和認可度,需要政府部門的引導、支持和市場機構的共同努力,堅持普惠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加強產品服務和體制機制的創新,使多層次養老保險惠及大多數勞動者。參與機構應需要更多地從提升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方面去改進,為試點擴面和制度優化共同努力。
繳存不足三成
亟待推動養老規劃投教
記者了解到,完成賬戶開立后,真正繳存資金的人數實際上約1000萬,占開戶數不足三成。也就是說,很多人在開立賬戶后,尚未下定決心在個人養老金賬戶中繳存資金。
“對資本市場投資回報沒有信心,我還沒下定決心往里投錢。”來自北京的馬先生對記者表示。另一位李女士則稱,開戶是為了幫朋友完成業績,她自己還沒開始考慮養老問題。
奧緯咨詢金融服務業務副董事合伙人史詩表示,這涉及投資者教育問題,大部分人過去并不習慣長時間鎖定投資,所以一旦賬戶里的資金需要到退休時才能提取,就會導致很多人產生觀望和疑慮。因此,需要加強對于長期投資和養老規劃方面的投資者教育。
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也認為,個人客戶養老投資意識較為薄弱。國內居民對于養老認同度普遍較強,但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于養老規劃有不一樣的主張,共性的問題是個人養老投資教育需進一步提升,需向廣大投資者普及個人養老規劃和投資理念。
如何進一步提升已開戶人群繳存比例?據悉,建設銀行不斷豐富養老客群投教形式。例如,線下聯合專業財富管理機構開展“養老中國行”系列宣傳投教,線上創新打造體驗金投教模式、“建行話養老”系列投教專欄等。
在國民養老相關負責人看來,應加快推出個人養老金投顧業務的相關規則,鼓勵支持保險公司發展養老投顧服務,推動個人養老金從“賣產品”向“提供賬戶解決方案”轉變,以投顧服務幫助客戶實現養老資產的科學合理配置。
此外,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各大銀行的激勵措施聚焦資金賬戶開戶后,亟待在鏈路更深層的繳存、產品購買上發力。據悉,部分銀行如興業銀行,已開展“繳存禮”活動,將繳存納入該行的重點推動指標,進一步提升客戶的繳存占比。
投資短期遇冷
期待收益更穩更高
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顯示,截至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產品共四大類745款,其中儲蓄類產品465款,基金類產品162款,保險類產品99款,理財類產品19款。記者了解到,儲蓄和公募基金成熟度較高,在過去一年中,超過80%的資金都流向了這兩類產品。
“從目前我行賬戶中的產品結構來看,投資者選擇定期存款較多,定期存款占投資總額的50%以上。”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行已上架102只基金、3款專屬存款、2款保險產品和1只理財產品。
中國銀行的個人養老金投資情況也類似。根據該行10月統計數據,客戶繳存資金投向各類產品的比例大致為:儲蓄產品為29%、理財產品為18%、公募基金為12%、保險為1%、未購買任何產品為40%。“從數據上看,客戶儲蓄養老觀念仍占主流。保險方面,由于購買保險產品流程復雜,因此客戶購買積極性不高。”中國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針對保險類產品流程較為繁瑣復雜問題,太平養老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將進一步探索銷售渠道、宣傳推廣模式等,突出保險產品穩健長期收益等優勢,提高客戶購買意愿。某大型壽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如能進一步精簡“開戶—繳存—投資”全流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消費者購買意愿。
記者了解到,在個人養老金保險類產品中,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較受青睞,其投保簡便、追加靈活、雙賬戶穩健經營,受到了銷售隊伍的歡迎和客戶的認可。
不過,由于近期市場投資收益波動大,很多人選擇了更穩定更保守的存款策略。“我已經存了2.4萬元進去了,全部買了定存的產品,已經退過一次稅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劃算的。”投資者王女士對記者說。
同時,近一年來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資管產品收益均不理想,個人養老金基金產品的表現與市場整體水平相當。因此,很多投資者購買的基金類產品出現了虧損。
業內人士分析,從制度設計層面來看,個人養老產品投資封閉期較長,但金融產品短期投資策略趨同,收益率無明顯差異化優勢;從機構角度來說,個人養老金產品凈值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在當前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資本市場的波動導致個人養老金參與機構投資端承壓。
“必須不斷提升養老資金投資管理能力和風控能力,為普通百姓提供運作規范、成熟穩定、側重長期保值增值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國民養老保險相關負責人表示。
房連泉也認為,個人養老金的吸引力,除了稅收優惠外,更應該來自投資產品的收益回報。一年來,市場投資收益波動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投資個人養老金產品的積極性。不過,一年周期較短,養老金的儲備是長期過程,應注重時間的價值,無論購買哪種產品,都應著眼于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