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金融監管部門發文提示風險
3月1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成渝金融法院聯合召開“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對該局與成渝金融法院的合作、調解和訴調對接、該局打造“大消保”工作格局的主要措施及成效等情況進行介紹。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針對“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多地金融監管部門部署相關教育宣傳活動或發布風險提示。多地監管局提示金融消費者,警惕冒充銀行員工實施詐騙、非法貸款中介AB貸等風險,關注金融信息安全。
揭示金融詐騙套路
部分監管局發文向金融消費者提示在金融活動中可能會遇到的風險,并對其套路進行揭示,提示消費者注意警惕。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湖北監管局表示,當前,冒充銀行員工實施詐騙案件頻發,提醒廣大消費者高度警惕此類詐騙,謹防財產損失。
湖北監管局提醒,不法分子先通過電話營銷或直接上門營銷,聲稱是銀行工作人員,向消費者展示偽造的“銀行工作證”,以承諾辦理高額貸款,門檻低、放貸快、費率少為由,利用消費者急需用錢的心理實施詐騙。不法分子通過偽基站冒充銀行官方客服群發詐騙短信,以銀行賬戶資金異常、個人信息需更新為由,誘導消費者點擊短信中對應鏈接填寫銀行賬戶信息,騙取消費者收到的短信驗證碼,從而盜取消費者銀行賬戶資金。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山東監管局揭示了非法貸款中介AB貸套路。據山東監管局介紹,非法中介實施此類詐騙通常通過瞄準征信“黑戶”進行推銷、哄騙消費者提供“保證人”、更換借款人辦理貸款等步驟。“此類詐騙給消費者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知情權等權益。”山東監管局表示。
關注個人信息安全
部分監管局提示金融消費者謹記金融消費者八項權益,借助合法渠道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其中,多地監管局提示消費者應注意個人金融信息安全,并就金融消費者如何防范風險給出建議。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內蒙古監管局介紹,個人金融信息包括賬戶信息、鑒別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個人身份信息、財產信息、借貸信息及其他反映特定個人金融信息某些情況的信息。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河北監管局提示金融消費者:一是妥善保管個人信息,不隨意丟棄含有個人信息的交易憑證;二是盡量親辦金融業務,拒絕出租買賣證件行為;三是警惕陌生人員上門,涉及到財務往來時最好到金融機構當場確認;四是發生糾紛及時維權。當發生個人信息安全糾紛時,可及時申請警方介入或訴訟維權。
山東監管局表示,金融消費者發現個人信息泄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止損失擴大:一是立即修改重要密碼,撥打金融機構客服熱線凍結或掛失賬戶;二是可以向金融監管部門、消費者協會等機構投訴舉報;三是向公安機關報案或收集證據向人民法院起訴,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