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基金大起底:五大特征凸顯三大隱憂待解
證券時報記者匡繼雄
近年來,在雙碳目標、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推動下,可持續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已成為投資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國內ESG投資基金(產品名稱及投資范圍涉及ESG的基金,簡稱ESG基金)發展迅猛,數量和規模近十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36.07%和22.99%。
當前,ESG基金存在哪些典型特征,其高速增長的背后蘊含哪些隱憂,如何更好地推動ESG基金發展?本文通過對ESG基金數據及其重倉股的研究,并采訪該領域的權威專家,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回應,為監管機構、基金公司、投資者等ESG基金市場參與方提供決策參考。
特征一:
數量和規模高速增長
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1月15日(下同),國內ESG基金數量達805只(各類份額分開統計,下同),近十年復合增長率達36.07%;規模達5256.25億元,受市場整體下行影響,較前兩年有所下降,但總體趨勢向上,近十年復合增長率達22.99%。(圖1)
從ESG基金的類別來看,在投資目標、投資范圍、投資策略、投資理念、決策依據、業績基準、風險揭示等信息中,明確將ESG投資策略作為主要策略的純ESG主題基金僅有122只,占比為15.16%;將ESG投資策略作為輔助策略的ESG策略基金有205只,占比為25.47%;主要考慮環保的環境保護主題基金數量為360只,占比為44.72%;主要考慮社會責任的社會責任主題基金數量為93只,占比為11.55%;主要考慮治理的公司治理主題基金數量為25只,占比為3.11%。
可以看出,目前市場上以環境、社會、治理等某個主題的泛ESG基金為主,純ESG主題基金占比較小。
秩鼎技術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相峰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對于泛ESG基金,純ESG主題基金在投資標的和投資策略的選擇方面面臨更多限制。從投資的靈活性角度及與機構現有投資框架集成度考慮,設計泛ESG基金可能對基金公司更為有利。此外,國內投資者對ESG投資的理解仍處于初級階段,相較于純ESG主題基金,新能源、綠色發展、低碳和社會責任等泛ESG主題基金更容易被投資者理解,在市場上更受歡迎。
商道融綠首席執行官張睿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純ESG基金產品設計對基金公司的ESG投研能力、ESG評價體系及ESG數據應用都有較高的要求,目前不是所有的基金公司都有較完備的基礎準備發行專業的純ESG主題基金。
特征二:
基金管理規模頭部效應顯著
805只ESG基金涉及102個基金管理人。通過對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規模進行排序,排名前20的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達4034.61億元,占總規模的比例為78.56%,即前20%的基金公司管理了約80%規模的ESG基金產品,反映出ESG基金管理規模頭部集中效應顯著。
管理人規模最大的匯添富基金,規模達1180.67億元,約為第二名的4倍,發行基金數量共計145只,其中匯添富價值精選規模超百億元,位居首位。第二大基金管理人為華夏基金,共計管理27只基金,其中華夏能源革新、華夏中證新能源汽車的基金規模位居行業前十。此外,廣發基金、富國基金、東方證券資管的ESG基金規模位居第三至五位,管理規模均超200億元。(圖2)
頭部ESG基金管理人從多方面開展了ESG投資實踐:
一是加入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華夏基金于2017年3月加入UNPRI,為國內首家加入該組織并承諾以國際標準進行ESG投資的公募基金公司。此后,東方證券資管、匯添富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易方達基金、嘉實基金等公司也相繼加入了UNPRI。
二是搭建可持續投資管治架構。廣發基金設立可持續投資業務委員會,下設ESG規劃和產品組、ESG投研組和ESG風險管理組。其中,ESG投研組由ESG投資組和ESG研究組構成,投資組負責具體投資策略的開展,研究組負責建立內部的ESG評分體系,重點關注氣候變化和低碳轉型等主題研究和分析。匯添富基金形成了由ESG責任投資委員會審議決策,ESG執行工作小組統籌協調,跨部門協助支持的責任投資組織架構。其中,ESG責任投資委員會與公募、專戶、社保和FOF投資委員會并行,以保持充分的專業性和獨立性。
三是在投資分析和決策中考慮ESG因素,實施ESG整合。富國基金與上海財經大學共同成立上海財經大學富國ESG研究院,持續加大對ESG體系的深度研究,旗下權益、固收、量化三大產品條線均有融入ESG元素。嘉實基金將ESG因素全面系統地納入到投資流程各個環節,并構建了嘉實特色的ESG研究框架、智能數據系統和ESG投研整合決策流程。
特征三:
長期回報表現優秀
從ESG基金收益率來看,長期回報表現優秀,短期收益表現平平。
近五年來,ESG基金收益率為76.57%,同期滬深300指數僅取得12.55%的收益率;年化波動率為18.02%,略低于滬深300指數。近三年來看,ESG基金下跌7.5%,同期滬深300指數下跌25.73%;年化波動率為18%,高于滬深300指數。近一年來,ESG基金下跌16.25%,沒有跑贏滬深300指數;年化波動率為14.04%,高于滬深300指數,收益和風險情況均相對較差。(圖3)
與同類基金相比,近五年來,有63.28%的ESG基金在同類基金中排名處于前50%,多數集中于同類基金排名前20%的水平,收益優勢顯著;近三年有56.22%的ESG基金在同類基金中排名處于前50%,整體收益率排名有所下滑;近一年僅有26.68%的ESG基金在同類基金中排名處于前50%,多數基金收益率在同類基金中的排名相對落后,整體收益率排名較差。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ESG研究總監馬宗明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對ESG的投入是有成本的,因此ESG投資的核心邏輯是可持續,追求的是中長期業績。短期業績取決于很多因素,其中之一是市場風格,如果ESG投資的行業與市場風格不一致,短期業績也不會理想。
張睿指出,ESG基金的表現會受到市場整體環境的影響,并不是每一個市場階段都有確定的超額回報。在關注基金的超額回報之外,還需要關注基金的波動、回撤等指標,以及ESG基金是否真正運用了ESG整合的方式來進行投資,對于ESG基金可能產生的正外部性也需要加以了解。
“大部分ESG基金的投資目標并非側重于企業的短期利潤,而是對社會和環境的外部貢獻,以及長期的價值創造和風險規避。我們關注ESG基金的投資價值時,更應該從中長期而非短期的收益來進行評估。”劉相峰說。
特征四:
偏好成長性強的行業
與其他類型的ESG基金相比,純ESG主題基金的重倉股更具代表性。
數據顯示,純ESG主題基金2020~2023年(截至9月末)持倉市值前三的行業合計占比分別為62.31%、71.87%、70.42%和69.97%,反映出其所投行業的集中度較高。
從行業持倉市值比例來看,信息技術、工業、材料、能源行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四個行業2020年末持倉市值占比分別為22.86%、11.78%、11.31%、0.002%,2023年9月末增長至31.72%、22.44%、15.81%、4.11%。可選消費、日常消費、醫療保健行業持倉比例呈下降趨勢,三個行業2020年末持倉市值占比分別為21.41%、18.05%、10.05%,2023年9月末下降至7.97%、5.30%、2.32%,反映出近年來純ESG主題基金偏好成長性強的行業,減配價值型行業。(圖4)
實際上,從規模位居前十的純ESG主題基金的投資邏輯來看,不少基金的投資策略更注重行業的成長性,2023年的投資策略主要是看好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方向,如興全綠色投資結合行業主要矛盾、企業競爭優勢和成長確定性、研究深度和定價平衡三個維度構建組合,前三大重倉股分別為中微公司、遠興能源和寧德時代;匯添富碳中和主題基金重點投資于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儲能、氫能等能源變革行業,三季度主要增持了汽車智能化、光伏新技術等資產。
張睿提到,多數純ESG主題基金為主動型產品,重倉的行業可能與基金經理擅長領域和風格有關。
劉相峰表示,盡管目前各機構對上市公司的ESG評價方法存在差異,但總體都遵循ESG投資的基本原則,即從企業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風險和機遇出發構建評價標準,這與其對企業成長性的關注一致。
“ESG基金也面臨業績考核,不能逆勢而行,其投資邏輯也難免會隨著市場風格的轉變而轉變。因此,在選擇ESG基金時,投資者應仔細查閱其投資策略和持倉,以判斷是否符合自身期望的ESG投資策略。”馬宗明說。
特征五:
超八成重倉股ESG評分較高
從純ESG主題基金全部重倉股的ESG評分行業排名來看,80.46%的公司ESG評分排名位列前50%,約兩成重倉股ESG評分處于行業下游水平。從純ESG主題基金前十大重倉股的ESG評分行業排名來看,有9家公司位列前50%,7家公司位列前15%,其中寧德時代、紫金礦業位列前1%,分別位居行業第一位和第二位;遠興能源的ESG評分行業分位數為93.68%,顯著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其在社會維度的管理實踐得分與行業平均分的分差百分比達60.15%。(圖5)
馬宗明表示,當上市公司的ESG評分由低到高的時候,會帶來超額收益。上市公司當前的ESG評分只代表過去的表現。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目前ESG評分較低,但其通過制定長期ESG戰略和規劃,在未來的一到兩年的時間里去實踐ESG,去提升自身的ESG水平,企業的業務績效也會隨之上升,這是投資人想要看到的。
劉相峰認為,我國ESG投資正處于增長期。ESG基金的投資目標并非僅僅在于追求高ESG評分,而是在投資收益和ESG因素之間尋找平衡。根據秩鼎數據統計,ESG基金的重倉股與全市場公募基金的重倉股存在一定的重合,這體現了ESG基金在權衡不同因素后所做出的投資決策的結果。
三點隱憂與三項建議
近年來,雖然國內ESG基金發展較快,但仍面臨不少挑戰:
一是滲透率較低。目前ESG基金規模占股票型、混合型及指數型基金總體規模比例約為5%,遠低于歐洲超30%的滲透率。
二是“漂綠”風險較高。純ESG主題基金全部重倉股中,約兩成公司的ESG評分位列行業后50%;前十大重倉股中,也出現了ESG評分行業分位數處于93.68%的企業,這反映出ESG基金的部分重倉股ESG表現欠佳。目前國內對ESG產品的信息披露沒有特別規定,基金公司均根據公募基金產品的披露要求來進行ESG產品信披。大部分基金只在披露ESG理念和ESG投資策略的信息層面做了說明,對ESG投資的成分構成變化以及對環境保護、低碳和社會貢獻方面的披露嚴重不足,導致基金的“含綠量”不透明,增加了市場的“漂綠”風險。
三是ESG評級差異影響資產配置。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ESG評級原則,不同評級機構對同一上市公司的ESG評價結果存在較大差異,這導致了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比例不固定,對資產組合構建產生不利影響。
針對這些問題,上述專家從政府、基金公司和第三方機構等層面給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積極支持ESG基金的發展,推動市場參與方建立相對統一的本土化ESG評價體系。
張睿表示,近期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ESG基金是契合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產品,相關部門應該積極支持和推動。同時,為避免ESG基金“漂綠”問題,也需要加強監管,確保其能夠兼具投資和ESG的雙重屬性。
“應鼓勵企業和基金公司主動披露與ESG相關的信息,并促進市場各參與方共同制定并采用相對統一的ESG評價標準。這有助于降低不同機構之間的ESG評價差異,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一致性。推動ESG信披將幫助投資者更準確地了解企業ESG表現,促進更全面的ESG評估。”劉相峰說。他還補充道,“應鼓勵基金管理公司推出更多創新的ESG產品,特別是不同主題的泛ESG基金,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提高其對ESG投資的認可度和接受度,以促進ESG市場更廣泛的發展。”
二是基金公司需加強ESG投研能力建設,并積極參與投后管理,推動企業做好ESG工作。
張睿認為,基金公司只有在ESG投研能力、ESG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建設苦練內功,從專業的角度在投資中納入ESG因素,才能打造出既符合ESG標準,又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投資價值的ESG基金產品。
馬宗明表示,對于基金管理人來說,關注上市公司ESG的戰略規劃和可行性實施路徑比其當前的ESG評級更重要,尤其是在ESG上有“原罪”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業。ESG基金管理人應關注相關企業,積極參與到上市公司的投后管理過程,推動其做好ESG工作,促進企業實現綠色轉型。
三是第三方機構和媒體應加強對ESG投資的傳播和影響力。
張睿表示,為了讓重要機構投資者和廣大公眾投資者更好地了解ESG投資的價值以及對社會和環境的重要性,第三方機構和媒體需要加強對ESG投資的傳播和影響力。只有這樣,市場生態才能得到更好的建立,需求也會增加,ESG基金才能實現更健康的發展。
劉相峰指出,推動ESG投資理念的普及,可以使更多投資者深刻理解ESG因素對長期投資價值的影響,有助于解決ESG基金在短期收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為ESG投資市場規模的增長提供堅實基礎。
(數據來源:Wind、證券時報C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