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保險打造創新“保護盾”
日前,國務院批復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提出要構建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專業服務機構共同參與的知識產權評估機制,探索優化完善知識產權融資模式,深化知識產權保險服務體系建設,鼓勵保險機構拓展海外知識產權保險等服務。
知識產權保險為化解企業知識產權風險提供了有效途徑,在服務創新主體和經營主體的知識產權保護需求、防范和分擔知識產權運行風險、促進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保險機構在供給端的加速改革,知識產權保險的產品與服務從資金端向產業全鏈條延伸業務服務,幫助投保企業做好風險減量管理。如今,知識產權保險已成為各大保險機構關注的“新藍海”。
據了解,我國知識產權保險目前已經覆蓋了專利、商標、著作權、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以及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類型,也涵蓋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等各個環節。《中國知識產權保險發展白皮書(2022)》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有超過22個省、99個地市開展了知識產權保險業務,累計為超過2.8萬家企業的4.6萬余件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提供逾1100億元風險保障。
“知識產權保險作為知識產權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產權市場化運行與發展的環節中發揮著拓展融資渠道、提供風險保障的雙重作用,能夠為促進知識產權創造、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助力知識產權運用等全鏈條提供風險保障。”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白劍鋒表示。
作為一種無形資產,知識產權相當于一家科創型企業研發成果的核心體現,也是該企業搶占市場份額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實際上是關乎研發企業能否生存盈利的根本問題。
今年7月份,全國首單知識產權海外被侵權損失保險落地雄安新區,由中國人保旗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為河北華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保險保障50萬元,為該公司中醫藥制藥設備“走出國門”保駕護航。知識產權海外被侵權損失保險,是對中國企業海外知識產權受到第三方侵犯后所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調查費用和法律費用履行賠償義務。這種通過保險的經濟補償作用降低第三方對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海外侵權經濟損失和維權成本的做法,在全國尚屬首次。
人保財險河北雄安新區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隨著對海外市場的積極拓展,國內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將面臨更多挑戰,需求也將日益增加。人保財險將以知識產權海外被侵權損失保險突破為契機,探索推動知識產權國內和海外保護工作,筑牢風險防控體系“城墻”,護航企業“走出去”。
為更好推進知識產權保險工作,全國各地也圍繞知識產權保險工作機制、產品研發、業務發展等進行了諸多探索。例如,廣東廣州簽出全國首單知識產權海外侵權保險,為投保企業在海外面臨的知識產權糾紛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海南三亞落地全國首單全方位保障植物新品種權被侵權損失的專屬保險,探索為農業“芯片”保駕護航等。
在談及知識產權保險發展面臨的挑戰時,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軍建認為,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資產,相較于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的評估和處置難度更大,潛在風險不確定性更高,價值波動的影響因素也更加多樣。因此,知識產權評估會更復雜,對評估人員的要求也更高,同時還需要更多、更豐富的數據信息分析作支撐。本報記者武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