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王煜:機場盡量靠近經濟輻射中心,采取“一場多樓”模式
機場越建越遠、機場登機點遠等問題一直影響著旅客的出行體驗。
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今年,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帶來《關于加大中西部地區機場建設的建議》《關于優化機場選址和建設的建議》《關于樹立“友好中國”國家形象,進一步打通入境游“堵點”問題的建議》《關于進一步縮短航班截載時間的建議》等5份提案。
機場選址靠近經濟輻射中心
王煜在提案中表示,機場對區域經濟的拉動效能與距離呈反比函數關系,機場定位“錯配”所帶來的“兩遠”問題,不僅消耗土地資源多,建造和運營成本高,旅客體驗差,更大幅降低了民航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效率。
他建議,機場的規劃建設緊密切合實際定位和市場需求,并對投入產出效益進行評估。機場建設一定不能“貪大求全”,避免與定位和需求不符的規劃定位,大幅降低用地面積。在規劃階段需要仔細評估機場建設投入產出的效益,并將其納入績效考核。民航局和國家發改委對各地建造機場前的機場定位進行嚴格把關,將中轉率作為樞紐機場建成后是否達標的重要衡量指標。
“建議機場選址靠近經濟輻射中心,提高出行效率。”王煜向《》記者指出,地面交通盡可能靠近和成為市內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提高機場出行使用的方便性和公共交通運行效率,減少旅客耗時和舟車勞頓。
“如果城市遠期對航空需求量較大,可采取‘一市多場’模式,并考慮空域資源和地面交通的承載能力和效率,就近規劃建設兩個或多個規模適中的機場,來分散運營和保障的壓力。”王煜認為,機場靠近城市商圈,將大幅便利商旅出行,有助于城市總部經濟、航空都市經濟的發展,國內航空都市經濟沒有得到很好發展,和機場遠離市區有很大關系。
他同時建議,機場候機樓建設規模適中,以實用便利、資源節約為主。候機樓規模的增大導致旅客步行距離過長,且建設成本高、運行能耗大。建議根據市場需求和機場定位,建設規模體量適中,資源節約型的候機樓,讓旅客不用在機場里“遠行”。即便是大型樞紐機場,也盡可能采取“一場多樓”模式,修建多個體量適中的候機樓,替代“大體量、大跨度、高難度”大型單體候機樓,方便旅客的同時,降低成本,節能減排。
王煜準備的《關于進一步縮短航班截載時間的建議》也與民航基建有關。
他建議進一步縮短航班截載時間,提升旅客體驗和行業運行效率,增加民航競爭力。
“目前大中型機場的航班截載時間一般在40-60分鐘,很多旅客會額外預留時間,提前1-2個小時趕到機場,而機場一般又離市區較遠,旅客往往需要提前3-4個小時出家門趕往機場。民航時間效率上的優勢得不到體現。”他如是提出。
“機場需緊密切合實際定位和需求因地制宜進行建設,借鑒歐美‘一市多場’‘一場多樓‘的經驗,通過就近選址、建設規模適中的候機樓,便利旅客出行,解決旅客’兩遠‘的痛點,提高民航競爭力,還能起到降本減碳,助力經濟發展的效果,助推民航’四型機場‘建設。”他如是說。
加大中西部地區機場建設
在中西部地區,盡管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持續推進,發展較快,但王煜認為交通不便是制約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
他舉例說,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機場少,根據每萬平方公里的機場數量,東部江蘇、浙江分別是0.84和0.66,上海和北京更達3.15和1.22,而在地質條件差、道路崎嶇,機場有效輻射半徑小,需要更密集機場分布的中西部地區,機場密度卻比東部小很多,如新疆、內蒙、青海分別只有0.15、0.16和0.1。
在這基礎上,他建議,進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區的機場建設,滿足中西部經濟、民生、國防的迫切需要。
“加大中西部地區機場建設,能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滿足百姓交通出行的需要。”他指出,根據民航局在2009年的測算,每增加一百萬機場旅客吞吐量可以產生18.1億元的財政收入和5300個就業崗位,時至今日產生的效益將會更高。
同時,加大中西部地區機場建設,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在中西部地區建造機場的經濟性比高鐵更高。
此外,王煜還提出《關于樹立“友好中國”國家形象,進一步打通入境游“堵點”問題的建議》,以及《關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由建設財政向民生財政轉移的建議》。
今年春節假期期間,中國和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相繼實行雙邊免簽政策,在吸引游客“走出去”的同時,也吸引了游客“走進來”。
在王煜看來,當前我國發展入境游的主要“堵點”已從原來的簽證、支付等便利性問題轉變為友好的國家形象問題,友好的國家形象對入境游發展至關重要。
為此,王煜建議,第一,要頂層設計,由國務院牽頭,外交部主辦,中宣部、文旅部協辦,共商相關部門制定《2035“友好中國”國家形象營銷計劃》。在“你好!中國”系列推廣活動基礎上,形成更進一步系統性、延續性的推進方案。
第二,對外,進一步完善外宣模式,自主和外包多渠道改善對外營銷效果。除自主宣傳外,更要積極用好目標市場本地的專業營銷能力,以當地人視角和文化背景,用當地民眾易于理解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來增強營銷效果和可信度。如某國產品牌汽車出海,通過國外經銷商承接營銷工作,國外營銷團隊直擊該國用戶“痛點”,取得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一炮走紅”。
第三,對內,將2035“友好中國”國家形象營銷計劃納入中宣部國家宣傳主題。布置各類媒體、網絡視頻大力宣傳“世界人民大團結”主旋律,形成良好的民間輿論氛圍。
第四,重點做好外籍人士“引、安、留”等服務工作。通過舉辦各類全球性活動、展覽,有效拓展中國品牌和吸引各國來賓,更多吸引外資企業,更好吸引外籍員工留居,從而通過這些人自發和他們的母國親友宣傳中國,吸引他們的親友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