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發力“綠色改造”
為實現“雙碳”目標,長三角各地正在掀起一場“綠色改造”。
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上海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入綠色低碳發展。
近日,上海發改委印發了《上海市2024年碳達峰碳中和及節能減排重點工作安排》,為上海未來一年的碳減排和節能工作指明了方向。
上海持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業界人士認為,這一重要文件的出臺,體現了上海對于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堅定決心。
其中提出,加強綠證與能耗雙控政策銜接,大力促進非化石能源消費。全市考核口徑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
同時,各區、各行業、各重點區域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按照確保完成后兩年平均“十四五”剩余目標、力爭完成“十四五”規劃進度目標。重點用能單位嚴格實施能耗總量控制。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工程減排量完成國家下達目標,煤炭消費總量持續控制。
按照今年安排,加快吳涇等重點區域整體轉型,推動漕涇綜合能源二期等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化工產業向杭州灣地區集聚。加強落后產能調整力度,實施調整項目450項。加快布局和培育綠色低碳新賽道產業發展,推動新型儲能、氫能、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數字賦能,推進年綜合能耗2000噸標準煤以上用能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
“目前,上海按照既關注當前發展,又考慮長遠的原則在謀劃和推進相關重點工作和舉措。”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經理齊康對《》記者指出,一方面強調通過強化節能減排舉措、引入綠證綠電消費,來力爭完成各項“十四五”節能減排目標。另一方面,圍繞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加強建筑、交通、能源電力等領域轉型,推動循環經濟建設,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強化科技創新,來推動實現碳中和節能減排綜合目標。
據悉,上海日前還印發《上海市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的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定出臺30個左右產品碳足跡相關地方、企業或團體標準,基本建成產品碳足跡服務平臺體系,顯著拓展產品碳標識應用場景,推進打造50家以上綠色低碳鏈主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服務水平的綠色低碳專業服務機構;到2030年,制定出臺100個左右產品碳足跡相關地方、企業或團體標準,全面建成產品碳足跡服務平臺體系,推動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在長三角全面實施并廣泛應用,形成市場化良性運轉的綠色低碳供應鏈,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低碳鏈主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
齊康進一步指出,當前,上海在節能減排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向企業主體和重點排放單位傳導節能減排任務要求的機制還有待理順和加強。同時,通過強化節能減排和低碳轉型,推進產業技術創新落地的路徑還需要進一步明晰,“另外,國際貿易中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產品碳足跡等挑戰日趨急迫”。
“上海應發揮既有工作基礎優勢,積極應對上述挑戰。”齊康表示,一是結合當前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的趨勢,制訂重點用能和碳排放單位管理辦法,強化落實重點企業責任;二是針對能源電力、建筑、交通等低碳轉型,強化場景設計,聚焦技術突破和產業創新,發展新質動能;三是針對當前綠色低碳轉型形勢要求,抓緊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培育發展鏈主企業,夯實核算規則和認證服務體系。
多地探索試點方案
為實現“雙碳”目標,各地正在掀起一場“綠色改造”。
2023年,浙江杭州舉辦了第19屆亞運會,并在亞運歷史上首次實現了碳中和,從“無廢亞運”到“無廢城市”,杭州不斷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
圍繞綠色低碳這一命題,杭州已經開展了一系列探索。
2023年6月,《杭州市碳達峰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出臺,計劃制定了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明確產業、建筑、交通、農業領域低碳轉型方案,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和碳排放監測試點。
2023年底,杭州入選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隨后,杭州發改委迅速制定試點城市方案,《杭州市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于今年3月20日發布,提出到2025年,“雙碳”數智賦能行動取得積極進展,全市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國碳達峰數智治理標桿區、科技引領樣板區和制度創新示范區,探索形成產業輕量型城市碳達峰實現路徑,為全國同類型城市碳達峰工作提供杭州經驗。
綠色低碳也是江蘇近年來持續探索的領域。
據預測,江蘇碳達峰前的碳排放增長量中,有40%將來自于建筑,因此城鄉建設領域的節能減排勢在必行。
2023年6月14日,江蘇省住建廳發布《江蘇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江蘇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增速得到有效控制;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全面形成。
眼下,安徽同樣加快建設綠色智能的制造強省,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一些制造業企業開始有了“碳賬本”。
“企業生產活動中,會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碳足跡,這些足跡是由各種碳排放因子構成的。”安徽聚芯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碳排放管理員王松對記者表示,碳排放管理員的重要職責,就是精準捕捉這些因子,通過科學換算,得出二氧化碳排放的當量,以此為基礎,將企業的碳排放數據轉化為可視化、可量化的形式,就像是為企業建立了一個“碳賬本”。
王松表示,為了準確掌握這些數據,碳排放管理員需要深入企業現場,詳細了解其生產過程和工序,以及能源的損耗情況,“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我們能夠精確地識別出企業的碳排放因子,從而為企業制定更科學、更合理的碳減排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據其介紹,2021年起,王松所在的團隊已經對銅陵精達旗下四家工廠進行了碳排放核算,通過工藝技改、設備改造等方式,從源頭端口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2.5噸。
在業內專家看來,諸如這些探索和創新實踐活動,在引領安徽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必將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