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會跟人搶“飯碗”嗎?她們為啥更“危險”?
一段時間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屢屢取得突破,受到各界廣泛關注。
寫文案、編代碼、做視頻……ChatGPT展現出的強大生成功能,在驚艷全球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擔心自己的“飯碗”問題。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人類勞動?此輪人工智能浪潮會如何影響未來就業市場?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部門高級經濟學家珍妮·伯格(JanineBerg)近日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專訪,并對此進行探討。
“每一次新的技術進步都加劇了人們關于自動化和就業的討論。”珍妮·伯格稱,當前關于人工智能和就業市場的討論,讓人想起20世紀初隨著裝配流水線的出現,以及20世紀50-60年代因早期大型計算機的應用而引發的爭論。
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初步展現出類人的創造性,這不僅代表著技術上的突破,更給就業市場帶來新的課題。在珍妮·伯格看來,新一波人工智能給就業市場帶來的影響和過去不同。她指出,過去,技術進步帶來的就業挑戰,主要面向體力勞動者。但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越發智能化,這一就業挑戰開始轉向白領工作者和知識型勞動者。
“但這并不意味新一代人工智能會完全取代人類。”珍妮·伯格指出,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大多數工作和行業將只是部分面臨自動化,更有可能被最新的人工智能浪潮(如ChatGPT)補充,而非替代。
她強調,有很多任務仍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例如,疫情期間,有許多被視為“必不可少”的職業,如緊急醫療技術人員等,都無法完全實現“自動化”。“國際勞工組織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影響的分析發現,全球至多2.3%的工作崗位有可能實現完全自動化。此外,這2.3%還不包括新技術將創造的許多就業機會。”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最新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就業:對工作數量和質量潛在影響的全球分析》報告,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職業類型、性別,以及國家類別三個維度上。
“從職業類型上看,文職工作受技術影響最大,24%的文職工作被認為將高度受技術影響,58%的工作將受到中等程度的影響。”珍妮·伯格說。此外,服務和銷售人員大多數受到的影響將低于中等程度。工廠和機器操作員、裝配工、初級職業、手工藝和相關?業的工人以及農業、?業和漁業工人受到的影響較小。
“從性別看,受自動化潛在影響的女性比例是男性的兩倍多,這是因為女性從事文職工作的比例較高,尤其是在中高收入國家。”珍妮·伯格說,文職工作歷來是女性就業的重要來源,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到來,或影響文職工作在一些國家的存在數量。
從國家分類看,技術對就業的潛在影響也不同。珍妮·伯格指出,在低收入國家,由于勞動者主要從事農業等需要本人親自在場的工作,自動化空間潛力小,為0.4%。相比之下,高收入國家自動化潛力較高,為5.1%。產生這些差異與不同國家當前的經濟結構和現有的技術差距有關。
但她也指出,各國在借助技術推動自身發展上的潛力差別不大。“但是我們只是針對潛力而言”,珍妮·伯格強調,低收入國家由于電、網等限制,采用新技術的可能性更小,獲得生產力提升的可能性更小,會進一步拉大與技術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距離。這也意味著,只有政策得當,這股新的技術變革浪潮才能讓發展中國家也受益。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確給我們帶來很多擔憂,但我們不應該擔心大規模失業。”珍妮·伯格認為,相比擔憂大規模失業,我們更應該關注如何提升工作質量,如何借助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力量去優化工作場景。
在她看來,如果技術被用來設定工作節奏,對工作者進行監督,決定工資或解雇,減少工作者的自主權,那么很明顯,就業市場環境將會惡化。相反,如果工作者可以與雇主就該技術應如何在工作中使用進一步溝通,那么技術給就業市場帶來的影響將會更加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