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派對”游戲背后的詐騙陷阱
玩個小網游,損失上萬元?
警惕“派對”游戲背后的詐騙陷阱
玩一個網絡小游戲,能損失上萬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網絡游戲層出不窮,吸引著一大批未成年人。可愛的游戲風格、簡單的游戲模式、較強的社交屬性……近期,“蛋仔派對”游戲在“10后”等大量未成年用戶群體中風靡。“#蛋仔派對低齡用戶成詐騙特定目標#”“#超50地發文提醒爆款游戲詐騙陷阱#”兩個詞條也分別登上網絡熱搜,關于游戲詐騙的話題引起網友熱烈討論。不少網友表示,現在的網絡游戲詐騙防不勝防,未成年人相對于成年人更難以分辨真假;還有部分網友表示,家長應該起到監督作用,加強防范。對此,記者實地采訪了部分學生家長,了解他們對網絡游戲詐騙的看法,并聯系到公安部門進行安全提醒。
引起警惕:
游戲騙局正瞄準低齡用戶
“這才好久點時間,就遭轉走了2萬多元!”張女士(化名)看著自己的賬戶記錄,又看看身邊委屈的女兒,生氣卻也無可奈何。近日,張女士注意到自己的銀行卡賬戶在半小時內被連續轉走了好幾筆錢,金額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察覺到不對勁的她立刻想到,自己10歲的女兒小霞(化名)經常用手機平板玩網絡游戲。一問才得知,小霞在玩“蛋仔派對”游戲時,看到有免費領游戲皮膚的頁面,于是加了陌生人QQ號,在對方引誘恐嚇下修改了密碼,通過微信轉賬把銀行卡里的錢轉給了陌生人。
記者在網上了解到,類似的詐騙事件并不鮮見。家住浙江海寧的鐘先生報警稱其10歲女兒遭遇了詐騙。民警調查得知,鐘先生的女兒在一短視頻平臺添加了一個叫“蛋仔派對”的陌生好友,該好友通過平臺的語音功能與小女孩進行了通話。通話中,該男子自稱是“警察”,說小女孩在玩“蛋仔派對”游戲時,騙了別人2萬元錢。小女孩為了自證清白,在對方的威逼利誘下,向對方轉了賬。
家長聲音:
加強對孩子的反詐教育
針對該類詐騙手段,記者向部分家長進行詢問,大部分家長表示,由于自身工作忙,難以專門抽出時間來對孩子進行反詐教育。“我們忙的時候沒法隨時看到娃娃,就讓他在家里玩手機、平板,那些游戲我們都搞不明白,對這些詐騙方式更是一頭霧水。”一位上班族告訴記者。
有些家長也表示了擔憂,“之前沒覺得,現在感覺還是有點風險,因為我的支付密碼很簡單,類似娃娃的生日這種,孩子操作的時候可能就猜得出來。”曹女士的兒子馬上10歲,她認為對孩子的反詐教育引導是關鍵,“平常對孩子使用的一些電子設備如平板等,除了一些必要的學習、視頻軟件外,其他的聊天軟件和游戲等都沒有裝。”
公安提醒:
做好三點防電詐
成都市公安局錦江分局民警告訴記者:“針對兒童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特征,騙子通常采用利誘、威脅、恐嚇的方式進行詐騙。孩子由于害怕,往往會按照對方要求去做。”對此,錦江公安提醒家長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檢查孩子的上網情況。要定期檢查孩子使用的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檢查孩子的上網情況。除了一些必要的學習使用軟件外,要盡量少裝游戲、社交、視頻等軟件。
二是加強防詐騙教育。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加強對孩子的反詐騙教育。例如,來歷不明的電話、短信、鏈接一律不看、不理、不點。對于任何理由的轉賬、匯款要求,堅決不聽不信不轉賬。
三是保管好支付信息。家長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機、付款碼、銀行卡賬號、密碼、支付驗證碼等重要信息和物品,不要讓孩子知道支付密碼,開通免密支付要謹慎。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徐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