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假平臺假K線,詐騙超6億,這起特大非法期貨詐騙案究竟如何誘惑受害者?
財聯社4月11日訊近日,甘肅蘭州警方偵破一起特大非法經營期貨案,總涉案金額超過6.45億元。警方采取刑事強制措施96人,上網追逃6人,搗毀網絡平臺不法窩點15處。調查后發現,該犯罪團伙通過搭建虛假期貨交易平臺,采用“惡意喊單”、快進快出等方式誘騙投資者頻繁交易,導致投資者虧損。
隨著新媒體和線上渠道的流行,投資交易在更為便利的同時,面臨的風險也逐漸變大。不少投資者由于相關交易經驗尚缺或是受到夸大、虛假宣傳的誘惑,踏入騙子精心設下的局。
多方位“圈錢”,k線圖、分時圖走勢均為偽造
案件的時間可以追溯到2021年7月,蘭州某商品交易公司在未獲得經營期貨業務資格的情況下,購買軟件私自搭建交易平臺,通過編寫運算代碼對數據進行更改,從而在平臺上偽造了虛假期貨大盤數據K線圖和分時圖走勢。
夸張的是,為了圖省事,有些期貨品種的走勢甚至是一模一樣的,但大部分受騙的投資者未能察覺。例如原油和石蠟這兩期貨品種,詐騙團隊會強行解釋說石蠟是油的衍生品。對于期貨了解甚少的投資者,也會信以為真。
搭建完平臺之后,該公司為了吸引投資者,還與一些吸粉引流的團隊合作。先讓一些“投資導師”在線分析股市和期貨市場走勢,團隊內的水軍則負責在直播間互動、點贊,讓路過的投資愛好者誤認為這些投資導師資深專業,并在直播間的引導下進入虛假期貨交易群。
一旦進群,這些“專業”導師會坑蒙拐騙投資者下載虛假期貨交易平臺,進行投資注冊。投資者在誘導下購買各類虛假產品、頻繁交易。一方面,看似正常虧損的錢早已通過虛假期貨交易平臺落入了詐騙團隊的腰包;另一方面,高額的手續費加上快進快出的交易方式,也讓詐騙團隊賺得盆滿缽滿。
為了加快騙錢的速度,詐騙團伙在交易平臺上設置了強制平倉線。當客戶的交易保證金不足,并未能在規定時間內補足時,投資者將觸發強平線而直接出局。同時,詐騙團伙還采用了加20倍杠桿的方式,進一步放大虧損程度,加速投資者的虧損速度。
除此之外,收取延期費也是該虛假期貨交易平臺“圈錢”的一大方式。哪怕投資者不去操作,每天仍會被收取萬分之一的費用。
據悉,該虛假交易平臺注冊會員7400余人,涉案金額超6.45億元,受損投資者達3300余人,受損金額超2.24億元。
私自搭建分倉軟件層出不窮
隨著新媒體和線上投資渠道的流行,未取得期權期貨經營資質,私自搭建分倉軟件并通過團隊“吸粉引流”的非法操作似乎多了起來。
2023年12月,四川證監局發布公告,稱已配合公安機關查處轄區內首例“期權類”非法經營案。該案件自2020年開始,涉及投資者上萬人,涉案金額8300余萬元。
該案件與蘭州非法經營期貨案相似的點在于,兩者都是詐騙團隊購買軟件私自搭建交易平臺,通過互聯網渠道夸大宣傳,誘導投資者參與交易。具體來看,四川非法期權經營案中,犯罪嫌疑人購買軟件開發服務,組織搭建“上證ETF期權”、“滬深期權”、“期權策略通”等3套具有分倉功能的期權交易軟件,私自接入證券公司交易系統,使交易軟件具備交易“上證50ETF”期權的功能。
隨后,犯罪嫌疑人發展了多級代理商,設立了多個市場主體,通過線上渠道夸大、虛假宣傳,一步步將不知情的投資者騙入局。該期權交易軟件將手續費作為獲利大頭,軟件后臺對每單交易自動收取15元手續費,這就使得各級代理商唆使投資者頻繁買入賣出,牟取更多收益。而大多數投資者對期權交易了解甚少,交易過程中未能有效識別風險,遭受嚴重資金損失。
結合以往案例,不難發現,非法期權期貨平臺的搭建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在未取得相關經營業務資格的情況下,平臺將這些不合格投資的訂單和資金收集過來,通過自身正規途徑開立的衍生品賬戶發給交易所,唆使他們頻繁交易,賺取高額手續費。二是虛假搭建平臺,投資者的訂單甚至都沒有投入真正的期權期貨市場,交易平臺上的數據全是假的,交易金額全數落入了詐騙團隊的口袋。
在搭建非法或虛假交易平臺后,往往會有“財經大V”、所謂“專家人士”出場為其造勢宣傳,通過直播間、自媒體等多種方式忽悠投資者加入微信群,誘導他們下載相關平臺APP開戶進行交易。有些會使用極具誘惑力的詞匯來吸引投資者,如“高杠桿、高盈利”、“幾千元即可開戶做期權”等。
上海“財經大V”徐曉峰就是其中一例典型。徐曉峰作為坐擁400萬粉絲的“財經大V”,卻濫用自身影響力,自2021年起,在微博、直播間發布虛假投資平臺廣告信息,誘導投資者在黑平臺上交易50ETF期權。這類“割韭菜”行為最終也使得徐曉峰因犯非法經營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虛假廣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10個月,并處罰金258萬元。
多地監管、機構投教行動正在路上
線上渠道在為投資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了魚龍混雜的風險。對于經驗尚缺的投資者,如何擦亮眼睛辨別網絡上的證券活動交易愈發重要,不少地方監管機構、證券分支機構、交易所對此進行了投教。
大連證券期貨投資者保護平臺在公眾號上提醒投資者,根據有關規定,從事期貨投資咨詢服務,必須依法取得中國證監會的業務許可;無資格機構和個人向投資者提供期貨分析、預測或建議等直接或間接有償咨詢服務的活動,均為非法推薦期貨活動。
東方財富證券阜陽潁淮大道證券營業部給出了非法經營股票期權平臺的“三大”特征。一是投資者無須去正規證券或期貨公司開通賬戶,也不必進行視頻認證,僅需要提供身份證號和銀行賬戶即可完成注冊;二是這些平臺沒有相應的金融業務資質,內控合規機制不健全,權利金要求過高,缺乏資金第三方存管機制;三是這些平臺往往使用“高杠桿”、“虧損有限而盈利無限”、“虧損無需補倉”、“老師指導保證賺錢”等誤導性宣傳術語,片面強調甚至夸大個股期權的收益,弱化甚至不提示個股期權風險。
山西證監局則針對網絡非法證券期貨活動的常見騙術進行了總結,分別是假冒合法機構、直播間薦股背后的“殺豬盤”、專家免費推薦牛股、以“內幕消息”等誘餌行騙、非法代客理財、銷售炒股軟件、誘導參與新品種投資、以“挽回損失”等名義二次行騙、虛假“原始股”“轉板上市”“海外上市”、出售“投資者教育”或“炒股”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