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險被騙17萬余元警惕詐騙黑手伸向孩子!
眼下,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刷短視頻,由于他們缺乏辨別能力,成為詐騙分子的“圍獵”對象。近日,我市一名小學生險些被騙走17萬余元,幸虧家長及時發現并報警。針對未成年人的詐騙案件有哪些常見類型?如何避免被騙?昨日,記者采訪了辦案民警。
網上結識“民警”,對方遙控指揮她進行轉賬操作
13日凌晨1時許,洛龍公安分局古城派出所接到轄區群眾報警稱,其孩子遭遇網絡詐騙,被騙17萬余元。涉案金額大,辦案民警李玉博和同事喬遠高度重視,將報警人高女士及其10歲的女兒豆豆(化名)帶到派出所,豆豆比較害怕,說不清事情經過。民警一邊安撫豆豆的情緒,一邊了解情況。
原來,平時高女士與愛人工作較忙,豆豆由其奶奶照看。當晚,豆豆玩平板電腦上網時,在網絡平臺上認識了一名網友。對方以送游戲“皮膚”為由拉近與豆豆的關系,了解豆豆的家庭情況,然后自稱是“公安民警”,要求豆豆拿來奶奶的手機進行操作,如果不照辦將上門抓她,豆豆被騙子的威逼利誘嚇住了。
“豆豆的平板電腦上面有個‘Facetime通話’功能。”李玉博說,騙子利用該功能與豆豆視頻通話,遠程遙控指揮豆豆綁定奶奶的銀行卡,進行轉賬操作。就在豆豆要把最后一個驗證碼提供給騙子時,高女士恰好回到家中,發現豆豆行為異常,及時撥打了110報警。
當時,豆豆奶奶的銀行卡里有17萬余元,一家人不清楚是否被騙子轉走,喬遠和李玉博立即聯系銀行客服對銀行卡進行掛失。次日,高女士查詢后確認錢還在,這才松了一口氣。
游戲“皮膚”沒領到,銀行卡上的錢卻被轉走了
前不久,欒川縣小學生小磊(化名)在某網絡平臺上刷視頻時,刷到一名主播,對方稱掃碼進QQ群,可以免費領取“蛋仔派對”的游戲“皮膚”。
作為“蛋仔迷”的小磊立即掃碼加入了QQ群,在領取游戲“皮膚”過程中,騙子又稱需要用成年人的微信領取兌換碼,讓小磊拿來母親的手機進行操作。就這樣,小磊一步步掉進騙子設計的圈套,結果游戲“皮膚”沒領到,反而將母親的手機號、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信息透露給騙子,騙子將其母親銀行卡上的2400余元轉走。
與此同時,外地也發生不少類似案件。比如,某市小學生小玲(化名),在某網絡平臺上認識一個自稱是某“明星”的人,小玲剛好是這個明星的粉絲,便添加對方為QQ好友。對方將小玲拉進一個粉絲見面會QQ群,表示以后可以參加追星活動。隨后,“明星”告知小玲獲得了一個新人獎勵,禮品有明星簽名、抱枕及999元現金。緊接著,“明星”謊稱因違規向未成年人轉款導致賬戶被凍結,需要小玲配合激活驗證,并警告小玲不能將此事告訴他人。小玲按照騙子的要求,偷偷用母親的手機轉賬38萬余元。最終,當地警方奔赴外地抓獲15人。
騙子利用各種招數“套路”孩子,繼而實施詐騙
辦案民警說,很多孩子過早“觸網”,由于缺乏安全意識和辨別能力,很容易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騙子利用免費送游戲“皮膚”、冒充明星或明星經紀人、幫忙解除游戲防沉迷模式等招數“套路”未成年人。有些人甚至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威脅孩子,通過遙控指揮的方式,讓孩子協助套取家長個人信息,繼而實施詐騙。
辦案民警提醒家長,關注孩子學科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孩子的網絡安全教育,引導孩子科學上網玩游戲、刷短視頻。要留意孩子的異常舉動,如果孩子躲到房間里,長時間偷偷操作手機,一定要提高警惕。同時,也要關注孩子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上下載了哪些軟件,警惕來路不明的App。
此外,作為家長,應當保管好自己的手機、銀行卡和身份證等,不要讓孩子獲取支付密碼等敏感信息。如果遭遇詐騙,應保存好轉賬憑證、聊天記錄等信息,第一時間報警求助。(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魏巍通訊員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