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等上市險企11月保費出爐:負債端企穩周期拐點明顯
中證網訊伴隨11月保費數據相繼出爐,2023年上市保險公司負債端全貌逐漸清晰。
年初,在淡化“開門紅”背景下,上市險企保費規模并未明顯走出同比負增長軌道;上半年,銀行存款利率持續下調、“超額儲蓄”有待釋放等契機,疊加3.5%定價利率產品停售預期,引發一波“搶購潮”,讓整個保險業保費增速快速回正、上升,尤其是壽險業務,時隔多年再度實現雙位數增長;步入下半年,需求被提前釋放,保險銷售回落,但短暫“冷卻”后,年底保費增速再次回升企穩。
整體看,復蘇、企穩,成為2023年保險業負債端的兩大關鍵詞。“2023年,保險業可以說是迎來了周期拐點。”業內普遍認為,經歷“陣痛”,伴隨我國經濟的穩步恢復,需求側對穩健收益產品的青睞,以及老齡化背景下全民加碼養老儲備,保險業向好態勢將越來越明顯。
需求回升保險負債端穩健增長
從最新數據來看,近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人保相繼披露保費數據,前11月,4家上市保險公司分別實現原保費收入6146億元、7383.78億元、1597.38億元及6132.2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9%、4.5%、1.9%及7.3%。
最受市場關注的壽險業務,企穩態勢尤為明顯。以中國平安為例,今年前11月,中國平安整體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速為4.5%,其中,平安人壽實現保費收入4339.49億元,同比增速為6.8%,遠超市場預期。
穩健信號背后,反映了保險需求側的變化。
從環境看,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要增強憂患意識”,這也正是當前保險需求側所呈現的特點。“越是不確定的市場環境,消費者越是需要確定性的收益。”多位保險從業者坦言,復雜多變的投資環境中,金融消費者更在意“守富”。
相較于其他金融產品,保險的穩健優勢越來越突出。8月以來,資本市場有所震蕩;9月以來,銀行相繼宣布進一步下調利率:三年期和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下調25個基點,降至2.2%和2.25%。
“比較來看,收益穩健,且依然承諾剛兌的人身險產品,尤其是固定收益的傳統型壽險、年金險產品在理財市場上仍然有很大優勢。”一位壽險業人士表示,在降息周期下,大財富管理市場中,3%預定利率的壽險產品依然具備競爭力,保險行業在經歷預定利率切換的短期震蕩后重拾上升軌道。
對于2024年,行業也更為樂觀。“我們預計在居民旺盛的穩健理財訴求和競品收益率波動下降背景下,儲蓄險的需求將持續高企并仍然是2024年保險市場主力險種,從而帶動客戶資產配置盤從銀行存款和理財向保險遷徙。此外,保障型產品觸底有望回升。”多位非銀分析師表示。
大環境也對保險負債端的持續回升有所支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4年我國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優化消費環境等等。政策的持續發力,經濟的持續向好,無疑將提升需求側消費預期,更助力保險業在重回上升軌道中,走穩、走遠。
內驅強勁價值增長助推高質量前行
保險負債端的穩健,也離不開保險公司近兩年轉型后形成的價值內驅力。
為什么說保險業在2023年迎來了周期拐點?數據是最好的證明。招商證券研報顯示,此前,進入深度調整期的保險業,2020至2022年,主要上市壽險公司(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太平)合計新業務價值增速分別為-20%、-23%、-24%,個險代理人規模由414萬逐年降至198萬,累計下滑幅度超50%。
2023年卻出現明顯變化。以平安最新三季報為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平安壽險改革顯效突出,新價值業務繼續大幅增長。2023年前三季度,平安壽險經營穩健發展,實現營運利潤849.11億元,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335.74億元。可比口徑下,2023年前三季度新業務價值同比大增40.9%。
價值增長離不開渠道的高質量改革。經歷去劣存優,各保險公司代理人規模已不斷壓實,質量更大幅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平安人壽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已同比增長94.4%,推出的MVP代理人群體憑借高產能、高素質、高學歷成為行業標桿。
此外,頭部保險公司更強化多元渠道建設且效果明顯。舉例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平安人壽銀保渠道與平安銀行加強協同融合,并持續拓展外部合作銀行渠道;同時,持續推廣社區網格化經營模式,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人壽已組建超1.1萬人的高素質專員隊伍,并逐漸成熟。數據顯示,銀保渠道、社區網格及其他等渠道,貢獻了平安壽險新業務價值的15.8%。
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下半年以來,監管主導的一場提升負債質量管理的“報行合一”改革正在全保險業推進。“監管意在防范人身險行業利差損和費差損風險,避免財產險行業非理性競爭,從而提升隊伍和公司專業化經營能力,改善險企負債質量,降低行業負債成本,有利于實現長期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國泰君安證券在研究報告中表示,趨嚴監管,將對新業務價值率提升有所幫助,更將對平安等個險渠道轉型成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險企有利,這類險企將率先受益于監管趨嚴的規范化發展。
乘勢而起養老托起保險業增長第二曲線
最新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4年,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銀發經濟,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人口結構的變化,是擺在全世界面前的一道議題。同樣,這一趨勢也為保險業帶來挑戰與機遇,但可以確定的是,機遇大于挑戰。
民政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80億人,占總人口的19.8%;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0億人,占總人口的14.9%。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21.8%。此前,有測算顯示,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
養老,有備才能無患。消費者越來越意識到,養老,不僅要有財務儲備,更要有匹配的康養服務。順應時代大勢,敏銳捕捉到需求變化,與養老有著天然關聯的保險業先行一步,且已形成護城河優勢。
舉例看,2023年平安等頭部險企即加速了在養老生態上的投入。平安壽險逐步完善“保險+服務”產品,依托集團醫療健康生態圈深化醫療健康、居家養老、高端養老三大核心服務,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醫療健康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平安壽險已服務超1,900萬客戶,同比增長超10%;居家養老方面,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全國54個城市,累計超7萬人獲得居家養老服務資格,54個城市中超50%投保人已激活居家服務權益;高端養老方面,平安臻頤年三亞體驗中心于2023年7月開業運營,廣州頤年城項目于2023年8月舉行開工儀式。
此外,平安醫療健康生態也持續完善,完成北大醫療集團收購,將其下屬的6家三甲/級醫院4,000張床位、13家特色專科醫療機構以及其他優質資源融入現有的醫療健康生態,其中北大國際醫院屬于旗艦醫院。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已布局17家健康管理中心。平安通過整合供應方,已實現國內百強醫院和三甲醫院100%合作覆蓋,平安自有醫生團隊近4,000人、外部簽約醫生近5萬人,合作藥店數達22.8萬家,較年初新增近4,000家。
“從加快布局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務,到布局‘保險+養老’服務生態建設,頭部險企發力養老社區和居家養老,放在市場看,平安等保險公司在養老金融產品,醫、養老、康服務上,競爭優勢是十分明顯的。”業內對于保險公司養老生態建設,給出非常積極的評價。“不僅賦能保險銷售主業,更有望成為未來公司價值增長新引擎,托起保險業增長第二曲線。”
該判斷已經在險企的經營數據上有所體現,根據中國平安三季報,2023年前三季度壽險及健康險新業務價值達335.74億,可比口徑下大增40.9%,隨著醫療養老戰略的深化推進,前三季度享有健康醫養服務的客戶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的占比高達68%。
利好疊加保險股確定性修復空間大
負債端的持續向好,也必然會逐漸傳導至資本市場。
從上市險企股價表現來看,雖然經歷波動,但市場卻對保險股未來走勢保持樂觀。
“在當前估值明顯大幅低于合理水平的前提下,盡管2024年壽險或仍將跟隨經濟預期波動,我們認為正在改善的負債端最終將兌現為壽險的業績修復,從而在中長期維度內推動板塊波動向上。”某券商分析師表示。
有相同看法的分析師并不少,東吳證券發布研報表示,若權益市場底部企穩后,保險股或迎來“戴維斯雙擊”。招商證券也表示,2024年保險行業景氣度和基本面總體向好的大方向高度確定,資產端預期改善且彈性較大,股、債、房任意因素催化均有望帶來β行情,繼續堅定推薦保險板塊。
對于選股方面,分析師們普遍認為,負債端的經營理念和能力是公司合理估值的核心影響因素,新業務表現和代理人隊伍的質態是公司戰略正確性和執行能力的結果。中國平安等過去幾年積極調整戰略、推進改革以適應新周期變化的壽險公司,將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當然,中國平安強勁的分紅能力也成為投資者關注的原因之一。10月25日,中國平安派發2023年的中期股息,每股派發現金0.93元,同比增長1.1%,合計派發中期股息約168.4億元。公開數據顯示,自上市以來,中國平安累計分紅總額超3000億元。自2012年以來,中國平安分紅水平連續11年持續提升,累計分紅24次,分紅總額高達2823.7億元,在滬深兩地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
“平安高分紅對資金是有吸引力的,加之此前非理性下跌,可以說,砸出了修復機會。”一資深市場人士認為,未來,利好疊加因素下,中國平安等保險股確定性修復空間大,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