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創新商業健康險與醫藥產業
日前,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發布了《商業健康險與醫藥協同創新模式研究報告》。報告認為,商業健康險與醫藥產業協同發展,既可以促進商業健康保險拓展客群,實現創新發展,又可以提高創新藥品可及性。有研究機構統計顯示,2013年至2022年商業健康險保費規模從1123億元增長至865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不過近兩年來,商業健康險增速明顯放緩。
目前商業健康保險與醫藥產業合作主要集中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腫瘤、罕見病三個領域。從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角度劃分,合作模式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社保與商業保險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二是商業保險合作,包括特藥與特病保險、藥品福利管理以及管理式醫療。
傳統的商業健康險主要承擔基本醫保報銷后的個人自付部分,且主要承保健康人群。特病特藥保險則為特定疾病特定藥品提供保障,涵蓋了基本醫保之外的特藥責任,且承保帶病人群。特病特藥保險開啟了保險業與醫藥行業的合作,在實踐中出現了不同的探索模式。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到來,有研究機構測算我國帶病人群數量接近4億人,大力發展帶病人群保險成為行業共識。在帶病人群保險產品的實踐中,醫、藥、險及患者管理領域中各參與方開始逐步探索相互鏈接及合作,聯合推出包含醫療責任、藥品責任及健康管理的綜合風險保障產品,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共同滿足帶病人群多元需求。隨著帶病人群保險產品開發不斷深入,與醫藥協同已成為商業健康保險的重要創新方向。
國家醫療保障局原副局長陳金甫認為,醫保發展與均衡既需要解決內部體系短板,又需要增強外部功能作用。健康保障由單一制度依賴上升為多層次體系建設和功能銜接,是實現系統均衡和集合效能的必然選擇。應將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作為構建多層次健康保障體系建設的戰略支點,探索高能高效高質量發展的功能設計、業務模式和政策支持。商業健康保險應與社保同舟共濟,與醫藥比翼齊飛。
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認為,國家非常重視和鼓勵商業健康保險發展。近年來健康險增速放緩,只有在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等方面持續創新才能突破瓶頸。基于我國健康險所處的發展階段,要進一步細分對商業健康保險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保險產品,實現保險普惠。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保險業在管理式醫療領域探索較多。如中國平安通過線上醫生團隊,以會員專屬線上家庭醫生為入口,覆蓋健康、亞健康、疾病等5個醫療健康服務場景。線下則通過布局綜合醫院、體檢中心、影像中心等業務板塊提升服務水平,嘗試打造自營醫療網絡。泰康保險則通過整合保險支付與醫養服務,通過自建醫療生態體系、泰康“健保通”醫療網絡及生態鏈股權投資,讓客戶得到更好的醫療資源。太保壽險則在重疾領域嘗試管理式醫療,通過“重疾保障+重疾專案服務”在險藥聯合方面進行創新。
報告認為,管理式醫療的主要挑戰是保險業與醫藥產業缺乏深度融合。保險與醫藥產業未來將根據自身的資源與稟賦,選擇“從險到醫”“從醫到險”“科技創新”等不同路徑探索管理式醫療,實現醫、藥、險深度融合。通過探索管理式醫療,商業健康保險的角色將逐步從醫療費用報銷方與醫療保險支付方轉型升級為健康服務管理方,推動健康保險與醫藥產業融合,保障客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