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世界冠軍柴云龍走進新網銀行直播間展示武學魅力
近日,太極拳世界冠軍柴云龍走進新網銀行SportsTalk直播間,分享他的武學理念和太極拳技巧。
出生于太極發源地焦作的柴云龍,自小便與武術結緣。在新網銀行直播間里,他回憶,兒時,公園、廣場各處都是練太極拳的人。后來,柴云龍看了電影《少林寺》,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武術的種子。
2000年,年僅14歲的柴云龍參加在家鄉焦作舉辦的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比賽,并勇奪2塊金牌。2013年退役前,柴云龍的職業生涯共收獲28塊金牌。
2012年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的金牌最讓柴云龍記憶猶新。當時,柴云龍已經身處職業生涯末期,傷病也逐漸找上門來。“膝關節傷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我打了一場賽事的時候,膝關節都是打著繃帶。”柴云龍回憶起往昔的傷病時,依然心有余悸。
在柴云龍動身去參加全國大運會的前兩天,因為膝關節的傷痛,他依然處于臥床休養的狀態。但等到了賽場上,他卻咬著牙,用飽滿的狀態完成了所有的技術動作。獲得金牌后,柴云龍自感身體已經無法適應職業比賽的強度,于是選擇功成身退,宣告退役。
退役后的柴云龍在中華女子學院擔任教師兼團委副書記。2020年,他前往北大任教,為北大學子教授太極拳必修課。
如今,在柴云龍看來,太極拳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武術,而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太極拳給人類帶來的價值不僅僅是養生健身,它是對于一個周身的調節。比如說老年人,他從事鍛煉之后會發現下肢有力了,上樓梯有勁了,還發現睡眠質量更好了,睡眠障礙等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
柴云龍認為,全民健身最主要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如果是需要釋放壓力的年輕人,30米跑可能更加適宜。而上了歲數的運動者則更適合低烈度的長時間有氧訓練。同時,柴云龍還多次強調循序漸進的重要性:“需要有一個遞增的過程,由低強度過渡到高強度,先由低負荷過渡到高負荷。”
在培養太極拳的下一代方面,柴云龍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塑造人格優先,順其自然發展。
作為習武之人,柴云龍強調做藝先做人、習武先習德的重要性。對于心智還不成熟的青少年學員來說,先要給學員們傳授文化內涵,給他們的心里種下中華武術之美,這些種子會隨著他們的成長而逐漸發芽;其次是向學員們灌輸禮儀和德行方面的教育;三是告知他們尊師重道在傳統武術的重要性;最后才是育體和傳授武藝。(許小青、金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