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建議審慎推行預制菜
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記者獲悉,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帶來了四份提案,分別涉及民營企業內部腐敗犯罪預防及嚴懲措施、審慎推行預制菜、預防青少年抑郁癥、完善重大安全事故中的精準問責建議,并就此提出建議。
民營企業內部腐敗犯罪預防及嚴懲措施
丁佐宏認為,民營企業發展中面對一個客觀存在、愈演愈烈的問題,就是企業內部腐敗犯罪,輕則損害企業合法權益,重則將企業置于萬劫不復的困境,已經成為影響與制約企業健康發展的“毒瘤”。民營企業作為“自己人”,在依法打擊內部關鍵崗位犯罪、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促進民營企業健康、高質量發展方面,亟需獲得黨和政府的法治“護航”。
針對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就如何依法打擊內部關鍵崗位犯罪、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丁佐宏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是在不斷改善與優化營商環境中,將依法打擊內部關鍵崗位犯罪、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作為營商環境法制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在立法上不斷健全有關條文,使民營企業在懲治內部腐敗、打擊關鍵崗位犯罪上有法可依。建議最高檢、最高法與公安部等司法機關,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與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合作打擊職務犯罪的防控聯動機制,以及“國有和民營”同等對待的監察體系。同時,建議在有關政府部門組織下聯合民營企業打造職業信用平臺,加強反舞弊聯盟建設。
二是鼓勵與引導民營企業實現經營管理的現代企業制度轉型升級,不斷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制度,鼓勵民營企業像國企一樣,開展企業合規管理的制度建設,加強內部腐敗與關鍵崗位犯罪的預警控制系統建設,尤其是善于運用智能化手段,強化風險點控制。
三是建議統戰部、工商聯等政府部門加大對民營企業家依法合規經營管理的培訓教育,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倡導與弘揚企業家精神,做財富的創造者,嚴于律己,筑牢企業內部腐敗與關鍵崗位犯罪的“防火墻”。全社會也應當通過典型案例營造依法打擊內部關鍵崗位犯罪、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輿論氛圍,增強提升社會大眾支持民營企業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意識與動力。
審慎推行預制菜
預制菜目前在我國發展快速。根據人民網發布的《預制菜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未來預計將形成萬億級市場。與此同時,由于生產監管等環節缺少國家統一標準,資本和行業趨熱逐利等原因,也導致預制菜生產質量良莠不齊,產業發展野蠻無序的現象出現。
在丁佐宏看來,預制菜的迅猛擴張,給經濟社會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不僅容易破壞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千家萬戶各具特色的美食基因和廚藝文化。不利于飲食類非遺的存續和傳承以及餐飲類百年老店與民族品牌的傳承和打造,更容易讓一些兼具保健養生等特殊功效的民間特色餐飲有逐步消亡的風險。此外,還會影響飲食習慣。預制菜雖然方便快捷,但也容易讓人形成依賴和惰性。尤其要注意,在預制菜領域,一個廠家代工生產多種風味和品牌的產品,容易讓預制菜千篇一律,導致嚴重的同質化問題。同時,預制菜也引發不正當競爭。對于線下餐飲,預制菜只需簡單的加熱或者翻炒就可食用,節約了時間和人力成本,對堅持現場制作的商家而言,易形成不正當競爭。江蘇省消保委在2023年發布的調查顯示,78.1%的消費者反映飯店針對使用預制菜這一情況未做到提前告知。這些不正當競爭也侵犯了消費者的相關權益。四是食品安全難以保障。由于預制菜的全國統一標準還未出爐,讓大眾對于預制菜的食品安全、營養品質等存有質疑。一些預制菜安全質量問題的發生,更加劇了社會的負面觀感。五是資本逐利無序擴張,助長預制菜領域的投機之風。
綜合來看,中華美食是中華民族的世界名片,不應該因為千人一面般的預制菜而被溫水煮青蛙式地泯滅;強制標準的缺失,導致推行預制菜的法制條件不成熟;技術條件的限制,導致技術經濟成本難以被消費市場接受,因為必須全冷鏈、全封閉運營,才能保證食品安全。而這必然導致成本上升。
因此,應審慎推行預制菜,為此,丁佐宏特建議:
一、切實保障社會大眾對于預制菜消費的告知權與選擇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了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應享有的告知權與選擇權。因此建議市場監管部門在執行和監管環節,盡快制定相關落地細則,一方面規定相關餐飲企業和商家必須主動清晰公示相關菜品來源是否為預制菜,零售型預制食品必須在外包裝上清晰注明所有配料及所含添加劑,特別是保質期要科學合理。
二、預制菜進學校、進社區須謹慎而為。在統一國標形成之前,預制菜進學校或社區必須審慎對待,嚴把質量關。同時,為防止權力濫用,建議相關部門要增加學生家長代表或社區居民代表的意見聽取及投票環節,實行一票否決制,切實保障學生和老人等弱勢群體的身體健康。
三、盡快出臺預制菜的全國統一標準,規范并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建議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就預制菜的生產、運輸、認證、追溯等全環節、全鏈條,形成全國統一標準。同時,針對目前預制菜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建議將預制菜的加工和銷售列入專門的工商經營范圍,規范并提高行業準入門檻,讓老百姓在預制菜商品消費中“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四、規范預制菜行業的金融扶持和資本運作。由于缺少統一國標的預制菜行業魚龍混雜,因此政府和行業應謹慎對待相關產業的金融扶持和資本運作。
五、有效開展輿論監督,提升飲食安全意識。建議鼓勵社會大眾通過媒體、社交平臺等渠道,形成預制菜的全民監督氛圍,并完善線上的消費者投訴和反饋機制,及時回應百姓關切。
預防青少年抑郁癥
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2022年6月,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發布的《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中顯示,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其中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我國一般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檢出率在10%-30%之間,且呈現逐漸上升趨勢。青少年因抑郁癥問題引發的自殘、輕生、服用安眠藥、心理科咨詢案例也日趨增多。育兒難、雞娃累,孩子健康成長的不易等種種社會上活生生的案例,也進一步加劇了年輕人不敢生的現象。
導致青少年抑郁問題日益嚴重的背后,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根源:包括青少年的課業負擔重、互聯網的危害、父母焦慮的傳導以及抑郁癥診斷治療擴大化。
為此,丁佐宏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一是加強挫折型教育。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的主要陣地,要加強抗壓能力教育,教會青少年對負面情緒的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從幼兒園開始就應該注重對孩子的心理素質的培訓。學校不應以成績為唯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應關注“人”的成長與發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健全的人格等等。
二是家庭教育的調整。一方面,家長應以正確的方式關心關愛青少年,讓孩子感覺到溫暖和支持。學會給孩子減壓,讓青少年的身心壓力能夠放緩。當父母做到真正的從容、理性、“積極努力,順其自然”,必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另一方面,家長要多帶孩子開展戶外、文藝、體育類活動,預防青少年網絡沉迷。
三是加強社會公共服務建設。一要提升商業類心理咨詢輔導機構的準入門檻,防止魚龍混雜,濫竽充數;二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價機制,由教育部門負責督導區域內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測評;三要依托高校心理學智庫,整合專業機構資源,開展面向心理測評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培訓,以公益服務形式開展心理健康科普進學校、進社區活動。
四是謹防安眠藥等相關藥品的濫用。一方面,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不應把使用藥物后改變孩子有害身心健康的行為,作為衡量藥物方案效果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嚴格相關法律規定,目前國家列管的精神類藥品,必須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開具處方才能購買。對于二手交易平臺、網購精神類藥物等違規操作,加強管制。
完善在重大安全事故中精準問責
重大社會安全事故的發生,不僅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和損失,也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因此,強化事故后對政府管理人員的問責,固然有其必要性和警示性。但實質上,安全生產的政府監管屬于外因,企業主體或個人主體的安全意識和責任落實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因。所以有效做好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不是“問責干部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的通用處理方式,而是要建立和完善重大社會安全事件的精準問責機制,厘清責任主次,將預防前置,時刻強化風控意識。為此丁佐宏建議:
一、增強企業主體和個人主體的安全風控意識,細化主體責任,為精準問責提供精準依據。目前,相當一部分的生產經營單位以及個人,自覺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意識不強,必須通過政府的有力監管以及法律規范的普及宣傳,讓單位和個人真正建立起安全風控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建議相關部門一方面在摸清企業、社區基本情況以及歷史事故的基礎上,形成大數據看板,有效指導開展事前監管;另一方面,要抓好落實安全風控的宣傳培訓,重點在于宣貫必須落實到市場主體負責人,落實到事故易發、多發社區的每個居民。同時,安全事故的預防和處理不是一家之言,建議各相關部門完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為精準施策和精準問責提供有力支撐。
二、事故責任要分清主次,厘清細節。事故調查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歸咎責任,而是要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從中吸取教訓和總結經驗。建議應急管理相關部門一是對安全生產行業標準及相關事故處理辦法進行定期修訂完善,為調查執法提供有力依據。二是對重特大事故主要責任人應從重從嚴處罰,并列入社會誠信黑名單,而不是一罰了之。三是落實城市網格化管理和事前執法力度,對存在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處理,形成零容忍的威懾力。
三、事故調查結果必須保持公開透明。在應對處置安全事故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應秉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原則,動態發布工作進展和調查結果,并對社會公眾的疑問進行解疑釋惑。同時,積極營造社會輿論監督的正向氛圍,一方面鼓勵并獎勵群眾舉報重大事故隱患和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廣泛宣傳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知識,增強公眾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
四、正視事故處理的危險性和復雜性,加大安全設施的投入和人員隊伍建設。重特大事故應對處理的過程存在較高的危險性和復雜性。因此建議政府部門在硬軟件提升上應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接軌國際上的先進做法,加大應急通訊設備、無人機、探地雷達等新型設備的配備應用。另一方面,現有事故應急隊伍要不斷擴充人才儲備和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