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中央:建議做好青少年科學教育加法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林煥新)今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就做好青少年科學教育加法提交提案。
提案指出,目前,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在實踐中仍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人才的選拔導向不利于科學教育開展。很多教師仍然以應試為主要目標,我國青少年對于科學相關職業的期望整體較低。根據2020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全國只有0.3%的八年級學生期望成為科學技術人員和助理專業人員。高中學生參加科技活動的頻次顯著低于小學和初中,而參加有利于升學的學科競賽活動數量明顯提升。
二是培養高階思維的課程缺乏,實驗課落實不到位,學生動手實踐機會少,“黑板上做實驗”現象比較常見。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推理等高階思維的課程較少,支持學生科學實踐的路徑十分缺乏。
三是“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較高的校內科技活動參與熱情與較少的科技類課后服務矛盾凸顯。目前,很多學生愿意在校參加更多的科技實踐活動、科技競賽等科學活動。但2023年“中小學生科學素養調查項目”發現,未參加過或僅參加過1次科學類課后服務的中小學生全國占比超過60%,有些地區甚至高達75%左右,這暴露了優質科學教育服務供給的嚴重不足。
為此,民進中央建議:
一是建立科學教育協同推進機制,確保常態長效。科學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服務強國建設方面具有關鍵作用,要不斷深化認識,建立教育、科技、人才統籌考慮、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財政經費投入、項目規劃編制應向中小學科學教育傾斜,為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提供保障。強化科學教育研究的引導性作用,發揮科學家的專業作用,全面提高科學教材編寫質量和使用效果。建立和完善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教育質量監測和科技特色學校發展評價體系,充分發揮科學評價的導向作用。
二是加強保障,充分發揮中小學校科學教育主陣地作用。引導學校加大對實驗室等科學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為學生走出校園開展科學教育實踐提供經費保障。加強探究類、體驗類課程設計,在條件允許的學校探索設置科學實驗員崗位,提高科學實驗的落實率,逐漸消除“講實驗”“背實驗”的現象。設置專門項目,組織高水平團隊在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開展高水平科學課程研發和推廣,強化科學思維的培養。加強科學特色學校建設,發揮示范作用。選優配強科學專職教師,提高科學教師編制配備標準,提升鄉村學校科學教師專業素養,滿足教育教學需求。
三是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力量,釋放科學教育社會大課堂活力。大力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中小學開放實驗室等科技資源,開設夏冬令營,通過聯合教研、聯合培養,科教融合培養科學教師。強化學校與科技館的館校結合機制建設,鼓勵科技館開發面向中小學生的科學課程,開發學生深度參與的科學活動。加強科學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推動數字教材等資源共享共通。規范發展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滿足學校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利用好新媒體,打造優質科學教育主題節目,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加大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正面宣傳,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