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節水農業專家指導組成員馬忠明:以科技創新助力玉米種業可持續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節水農業專家指導組成員馬忠明:
以科技創新助力玉米種業可持續發展
從事農業科研工作三十余年的馬忠明,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他深知,唯有時刻保持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敬畏與熱愛,才能迎來豐收的碩果與歡樂。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節水農業專家指導組成員,過去一年馬忠明在河西走廊多次實地調研后發現,一些地區還存在育種技術研發能力不強、研發機構體制機制不夠靈活等問題,玉米種業發展面臨很多挑戰。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決定著國家的糧食供給與安全,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也是支撐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苯衲耆珖鴥蓵R忠明關注的重點是河西走廊玉米種業的可持續發展,并提出組建河西走廊國家玉米種業區域創新中心、成立國家玉米種業創新聯盟等建議,期待通過科技創新助力玉米種業高效發展。
“甘肅河西走廊發展種業的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產業化水平處于全國‘一熟制’地區先進行列,特別是雜交玉米制種,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排在全國首位,被譽為‘天然玉米種子生產王國’?!闭劶昂游髯呃确N業發展,馬忠明如數家珍。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歷史悠久,是中國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擁有光照充足、干燥少雨、晝夜溫差大等氣候優勢,河西走廊也因此被譽為“種子繁育的黃金走廊”。
通過多年努力,河西走廊玉米種業發展已初具規模。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甘肅玉米制種面積165.5萬畝,產種量6.8億公斤,面積和產量分別比上年增加4.9%和4.1%,分別占全國玉米制種面積和總產量的60%和70%。
據了解,河西走廊現已建成現代化玉米種子加工中心20個,已成為國內最為集中的種子生產加工技術中心,吸引到包括德國拜耳、科迪華、先正達中國、法國利馬格蘭等企業在張掖等地投資發展。
圍繞甘肅省打造“種業強省”的課題,馬忠明深入定西、酒泉、張掖等地,走進企業、合作社,深入了解各方需求。馬忠明告訴記者,通過大量走訪調研,他切實感受到,盡管河西走廊制種產業成績喜人,但玉米種業發展還面臨很多挑戰。
“缺乏國家級創新平臺,育種技術研發能力不強,特別是生物育種技術研發應用滯后?!瘪R忠明分析稱,河西走廊制種產業研發機構體制機制不夠靈活,導致育種工作的上中下游不能有效銜接,育繁推一體化不夠,創新鏈不完善等。
在馬忠明看來,制種基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低,制種成本高,缺乏技術的儲備和支撐。“基地長期連作,局部地區長達30多年,土壤連作障礙凸顯,地膜殘留形勢嚴峻,病蟲害日趨加重?!?/p>
可見,推動玉米種業可持續發展應從科技創新方面“做文章”。為此,馬忠明建議組建河西走廊國家玉米種業區域創新中心,實施“強科技”行動。
“建議在張掖成立國家玉米種業區域創新中心,加大創新能力的支持,統籌國內外科研院校和企業的相關資源?!瘪R忠明表示,只有集中力量解決關鍵技術與產品,才能在生物育種技術、藝機一體化、信息化等關鍵技術及裝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同時,馬忠明建議成立國家玉米種業創新聯盟,建立完善開放性機制,強化種子企業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實質性合作,優化銜接上中下游科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重大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新突破。
針對人才建設問題,馬忠明建議穩定支持種業人才及團隊建設,充分利用好科研院所人才,加大新型創新人才引進,構建玉米種業的強大團隊,夯實玉米種業源頭創新的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