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第一步:認識自己!
證券時報記者吳琦陳靜
近幾年,在底層資產走勢迥異以及投資者偏好發生極大變化的背景下,公募基金不同類型產品的發行與存量規模也開始呈現顯著變化。
對于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公募基金而言,相比于以往一味擴大產品數量和規模,如何悉心打造策略有特色、業績可持續的產品,為投資者賺取實實在在的收益,已顯得更為重要,這也是亟待行業重新審視的一個核心問題。
近期,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經營,結合股東特點、區域優勢、人才儲備等資源稟賦和專業能力將業務做精做細。
當前,不少中小公募基金公司正結合自身優勢,朝著“特色化”“差異化”的方向努力。有些公司聚焦主動權益,將個人IP不斷放大,立志成為大資管時代中的“投資精品店”;有些公司瞄準量化投資領域,形成自身特色,并以此作為公司的“金字招牌”;還有些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在REITs領域持續發力,運營好較大規模的項目,敢于同頭部公司掰手腕。此外,在“固收+”“中短債”以及海外業務等更加細分的領域,同場競技的中小公募也不乏身影。
近期,陸續披露的2023年基金經營數據顯示,部分中小公募公司實現了彎道超車,管理規模、凈利潤等均實現逆勢增長。
不過,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在追求差異化發展的征程上,依然困難不小,受制于“人才荒”以及規模門檻,產品的創新和推廣顯得舉步維艱。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滬上一家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憑借股東的渠道資源與固收方面的實力,管理規模近3年實現近4倍增長。為了補齊短板,該公司下大力氣搶奪權益“蛋糕”,但是在公募權益日益內卷的時代,此舉可謂“虎口奪食”,難度極高。也正是如此,該公司一年內出現了權益投資部兩任總經理離職的情形,新任基金經理業績也大幅虧損,可見借道權益投資之難真是“一波三折”。
差異化發展并不是空喊口號,公募基金想要實現差異化發展,還應摒棄盲目創新,擺脫規模崇拜,注重發展韌性,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有一句哲學箴言——“人啊,認識你自己”;同為古希臘哲學家的普羅泰戈拉也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對于公募基金公司而言,想要在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求得更大發展,理應不斷審視和認識自己的資源稟賦,不斷研究自身所面對的生存問題,才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差異化、特色化之路,才能在時代的大浪潮中獲得投資者的認可,才能實現“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