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富通基金周雪軍:市場將回歸確定、回歸價值、回歸周期
證券時報記者楊波
海富通改革驅動混合基金長期以來頗受機構青睞,其持有人中機構占比長期在80%左右,最高時機構占比達90%,這意味著其管理人的投資風格必須能夠同時與絕大多數專業機構共鳴。
海富通改革驅動混合基金經理周雪軍本科、研究生均就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分別為財務和金融專業,有15年證券從業經驗,其中11年為公募基金投資經歷,歷任北京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職員,天治基金研究員、基金經理,海富通基金總經理助理兼公募權益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周雪軍管理的產品獲得了長期優良的業績,截至1月31日,其代表作海富通改革驅動混合基金從2016年4月28日成立以來獲得收益138.29%,而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為1.56%。
那么,周雪軍是如何贏得機構青睞的?他又是如何做到穿越周期,獲得長期良好回報?他對中國經濟和A股市場的未來有什么看法?證券時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周雪軍,他回答記者的諸多提問時分享了很多干貨,值得參考。
“可以階段性落后
但要保證仍在場上”
證券時報記者:你2012年6月開始管天治財富基金,當時怎么做?
周雪軍:因為總體表現還不錯,領導安排我做基金經理。我上任之后,先買入部分地產股,11月份又開始買銀行股。我的邏輯非常簡單,在地產銷量起來、地產公司轉好的情況下,銀行不會有太多壞賬,而且當時銀行股的估值非常低。2012年12月,銀行股在一個月內翻了一倍,我管的產品也從倒數拉到了前面,2012年我被評為公司優秀員工,所以印象格外深刻。
證券時報記者:從2012年6月29日—2015年2月17日,你管理的天治財富獲得了超過70%的回報。
周雪軍:正因為業績的確還不錯,從均值回歸的角度,我連續好了兩年半多,離回落可能不遠了。我后來到海富通后,經過靜默期,2015年6月9日開始管海富通收益增長混合時,上證指數正好是5000多點,幾乎就是市場最高點,是進亦憂退亦憂。
證券時報記者:你到海富通剛管產品就遇上股災,會不會比較慌?
周雪軍:肯定很痛苦,但不慌。首先,我學經濟學,經常會講到沉沒成本,就是已經發生的事都是過去時,你永遠要從今天開始想明天。我一上來基金凈值就大跌,怎么辦?總得活下去吧,所以要永遠想未來。其次,從相對收益的角度,當時大家都跌得較多,我還不算特別多。公募基金稍微有一點好,從長周期看要看絕對收益,但不用天天盯著絕對收益,那會把人給逼瘋的,而且也不利于長期發展,對一個真正優秀的基金經理來說,關鍵是要長周期能獲取超額收益。
證券時報記者:雖然開局不利,海富通收益增長混合迄今仍獲得了44.72%的回報,而同期上證指數下跌了超過40%,你怎么做到的?
周雪軍:做投資沒有什么事情是絕對確定的,即使是好資產,不代表你買它就是對的,買貴了也得賠錢,所以要適度分散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不要把自己暴露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實在看不清時,或許可以一定程度隨大流,但不要被市場所淘汰,要盡可能做到永續經營。投資是時間的玫瑰,只要還在場上,堅持好好做研究,日復一日,經過時間的累積,慢慢的一定會有所收獲。
我為什么經常講要活著,大家都看過《繁花》,做股票是很殘酷的,爬上樓一個小時,摔下來只要8.8秒。你要讓自己持續地有后手,不要把自己置于死地,要拉長時間周期,做出一個相對還可以的業績。
證券時報記者:2016年4月你開始管海富通改革驅動混合,你當時怎么做?
周雪軍:從操作層面永遠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倉位要打多高?第二,行業配置,選配什么行業?第三,選什么股票。公募基金經理重點要做好后面兩個。
證券時報記者:你不調倉位?
周雪軍:經歷2015年后,我發現調倉位太難,對超額收益的貢獻也不大。當然,從提升客戶體驗的角度,應該適度涉足大類資產配置,所以我們在公司層面設立了資產配置小組,用于決定全公司的倉位水平,以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適度調整。
另外,倉位調整要求基金經理的能力圈要比較均衡、比較寬,假如現在是平衡市,可能對消費選手是熊市,對科技選手是牛市,基金經理的能力圈要能覆蓋和挖掘到能漲的資產,如果你只是一個賽道選手,那你和市場的牛熊可能不太一樣。
“從宏觀自上而下
可以保證不出大問題”
證券時報記者:2017年是大白馬行情,你怎么樣?
周雪軍:2017、2018年行情的主力軍在消費,我原來是做金融、周期、科技,對消費還不熟,所以表現不太好,這迫使我開始第二次拓展能力圈。
證券時報記者:2018年你回撤比較大,壓力大嗎?
周雪軍:有壓力,但痛苦歸痛苦,沒有2013年那么彷徨。
我們過去做投資更多著眼于國內,主要關注國內經濟大勢,2018年市場的變化,讓我們認識到原來中國已經深刻嵌入全球經濟,所以現在會看全球經濟、社會大勢,特別是美國的經濟、政策,綜合判斷中國面臨怎么樣的宏觀環境,關注世界上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看會不會給投資帶來重大影響。
證券時報記者:你2019—2021年業績很好,這一時期你的超額收益主要來自什么地方?
周雪軍:我2019年賺的是科技和高端制造的錢,2020年市場受到疫情影響,春節后我基本上準確判斷了各個時間經濟周期的變化,2020年到2021年我超額收益的主要貢獻是宏觀節奏的判斷。
證券時報記者:請講講你2020年的投資思路。
周雪軍:2020年春節后開市第一天,很多股票跌停,當時我們也想要規避風險。后來發現,一開始海外沒有疫情,很多科技企業是出口型的,有利于科技股。到3月份,海外疫情起來了,但相信政策會開展逆周期調節,我開始關注醫藥以及水泥、建筑等逆周期刺激的相關股票。到五六月,國內恢復正常,但海外沒恢復,出口開始起來,又是出口相關企業的機會。到四季度,我預期大宗商品要起來,事后也得到了驗證。
證券時報記者:從公開資料看,2021年初你精準賣出了白酒,當時為什么做這個決定?
周雪軍: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放水,美國利率很低,以白酒為代表的核心資產達到了很高的估值。到2021年初,通脹、油價、大宗商品價格都在往上升,我感覺美國要開始收縮,美債收益率會上行,這意味著白酒要收縮,于是在年初賣出了白酒,兌現了一部分收益。
證券時報記者:在你的投資框架中,宏觀判斷很重要?
周雪軍:我最核心的方法論是自上而下,從宏觀到行業再到公司。宏觀自上而下可以保證不出大的問題,同時保證時間和精力大致的方向是對的,讓自己盡可能不掉隊,當然,投資框架和體系是活的,需要不斷修正和迭代。
“2023年或是大轉折點”
證券時報記者:2022、2023年你業績一般,有什么影響因素?
周雪軍:前兩年我確實做得不那么順,一個重要原因是宏觀的范式和過去10年不太一樣,我們的政策、經濟的運行方式,可能跟過去10年都不一樣。特別是2023年,可能真是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點。
證券時報記者:請講講具體有哪些方面的重要轉變?
周雪軍:第一,從行業來講,房地產市場過去經歷了20年的牛市,中間有年份調整一下又起來了。這一輪的房地產調整了兩年多,未來會怎么樣,趨勢還不是很清晰。
第二,伴隨著房地產的調整,過去20年依賴的土地財政沒有了,這也是非常大的挑戰。第三,經濟增長中樞在下調,經濟的轉型過程中也有一些挑戰。
第四,世界格局也在變化,中美關系進入深水區,對于投資來說也是重大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做好投資?2022年、2023年可能是一個前瞻性的開始,原來的一些方式方法不太適用了,我們要與時俱進,做好調整。
證券時報記者:在你看來,今年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周雪軍:對基金經理來說,未來都是充滿挑戰的。就跟上學考試一樣,過去已經歸零,以前再優秀也沒有用,一切都得重新開始。關鍵是要持續保持熱情和學習能力,要做好對宏觀大勢的前瞻性研判,做好細分行業、個股的深度和廣度的學習。不學習不進化就要被淘汰,進化得慢一點可能勉強跟得上,但會比較平庸。另外要鍛煉好身體,做投資真是個體力活,而且壓力很大,好的身體和心態很重要。
證券時報記者:你如何減壓,業績不好時會不會影響睡眠?
周雪軍:偶爾也會睡不好,我現在都習慣了,哪天睡不好,就是身體在提醒自己,需要調整一下組合,第二天我會稍微看一下組合要往什么方向調一調。實在郁悶就去打打羽毛球,30歲以前我喜歡踢足球,過了30歲踢足球容易受傷,就改打羽毛球。
證券時報記者:投資方面你有什么經驗跟大家分享?
周雪軍:一、我覺得應該回歸簡單,當你找到好股票,買了之后漲了,你很高興,找到這種簡單的快樂就可以了。
二、雖然我們的經驗可能豐富一些,但仍要永遠把自己放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位置,內心要保持比較虛空的狀態,虛懷若谷,別人的東西才能夠進得來。即使跟你交流的是小年輕,也可能給你帶來一些真理,要聽得進去他的邏輯、事實、觀點,而且判斷他對與錯的不是你,是市場。
做投資內心要永遠樂觀
證券時報記者:你覺得今年的市場,應該怎么做?
周雪軍:第一,還是要認清宏觀大勢,包括經濟、政治、中美、全球,以及產業變革。第二,我們的環境現在確實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這種背景下給確定性的資產溢價也是一種策略,所以,我感覺2024年市場應該會回歸確定、回歸價值、回歸周期。
比如航運,20年一個造船周期,大家覺得這是夕陽行業,沒有人投資造船,連造船廠也沒多少了,紅海事件一爆發,才發現原來船運這么短缺,它在當下的環境下就是有價值的,價值來自于它的稀缺,這就是回歸價值。
證券時報記者:你說的回歸價值主要有哪些行業?
周雪軍:過去幾年,國家一直在鼓勵新興產業發展,而很多傳統行業是收縮的,比如煤炭行業一直在收縮,收縮到最后,就有機會了。其它還有航運、輪船、有色,甚至包括地產。
證券時報記者:你也看好地產?
周雪軍:地產股競爭格局已經洗了好幾遍、供給端帶有出清的味道,確定性就比較強了。我們已經經歷了幾輪周期,大部分行業越來越成熟,沒有新鮮事,市場也慢慢走向成熟,在經濟不明朗的時期,紅利的價值相對比較突出。不過,我們常說,萬物皆周期,如果今年中國經濟回升,大概率可能會是結構性行情,可以尋找結構性上漲、彈性更大的資產。
證券時報記者:你怎么看中國經濟?
周雪軍:過去兩三年,我們經歷了一系列的調整和轉型。站在目前的時間點上,我對中國經濟是樂觀的,不是說所有企業和行業都好,但肯定能選出一批公司,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證券時報記者:你偏樂觀還是悲觀?
周雪軍:我們做投資的,內心深處永遠是樂觀者,因為世界終將屬于樂觀者。
當然,我們是謹慎樂觀,相信未來是光明的,但要持續的跟蹤和觀察,一步步看著它,驗證出它的光明。第一,驗證時間點大概率就在春節二三月份前后;第二,未來市場可能不是整體性機會;第三,市場越來越有效,越來越注重股東回報,越來越多企業慢慢知道股票的價值是來自于給股東的回報,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
證券時報記者:你對于市場制度建設方面有什么建言?
周雪軍:我們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股票數量已經夠多了。從去偽存真的角度,可以考慮慢慢加大退市力度。另外,我們的股市確實應該更加注重股東回報,因為金融要講究效率,如果拿錢買股票沒有回報,很難長久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