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策略:新“國九條”解讀投融資天平向“投資端”傾斜
投資要點
事件概述:2024年4月1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九條”),分別從發行監管、上市公司監管、退市監管、證券基金機構監管、交易監管、中長期資金入市等9個方面展開。
一、新“國九條”出臺,資本市場進入新一輪政策周期。繼2004年、2014年兩個“國九條”之后,國務院再次針對資本市場出臺指導性文件,資本市場進入新一輪政策周期。本次“國九條”針對資本市場發展多年暴露出的矛盾和潛在風險,特別是去年8月以來股市波動暴露出來的制度機制、監管執法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將“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作為核心任務,在投資者保護、上市公司質量、行業機構發展、監管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等多個方面作出部署(表1)。證監會主席近日表示將推動落實形成“1+N”政策體系,后續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將有更多促進資本市場長遠發展的改革舉措出臺。
二、“嚴字當頭”,固本強基。本輪資本市場“嚴監管”基調已基本明確,3月6日,兩會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證監會主席提出“強”、“嚴”兩個監管重點;3月15日,證監會發布四項“兩強兩嚴”政策文件。本次新“國九條”進一步強調“穩為基調、嚴字當頭”,確保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我們認為,新“國九條”等相關政策的落地,有助于資本市場整肅亂象,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規范發展、增強內在穩定性,推動資本市場行穩致遠。
三、回歸價值,重視回報,投融資天平向“投資端”傾斜。一是系統把關上市公司質量。新“國九條”從上市準入把關企業質量,提出更高的上市標準,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對于上市公司監管,提出構建防假打假綜合懲防體系、嚴格規范大股東減持、強化現金分紅監管、制定市值管理指引等措施;退市方面,強調“應退盡退、及時出清”,提出嚴格強制退市標準、收緊財務類退市指標、削減“殼”資源價值等要求。二是加強交易監管,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新“國九條”提出強化股市風險綜合研判,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定機制建設;針對異常交易、操縱市場等問題,要求加強對高頻量化交易監管、嚴肅查處操縱市場惡意做空等違法違規行為。三是引入源頭活水,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根據我們前期測算,截至2023Q3,境內各類機構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為14.16萬億元,在整個市場中僅占20.35%;其中公募基金、保險資金、養老金持有的流通股市值分別為5.39萬億元、2.01萬億元、1.36萬億元,分別占比7.7%、2.9%、2.0%(圖1和2)。本次政策指出要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占比、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同時明確“優化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政策環境”、“提升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投資靈活度”、“鼓勵銀行理財和信托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等,諸多舉措有利于壯大長期投資力量。
四、新“國九條”如何影響A股市場?新“國九條”中長期有利于資本市場環境的優化,強化上市公司治理和企業質量,能更好夯實A股市場的價值基礎、提高資本市場長期回報率。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影響:1)受益于分紅改革,質地優良、現金流充裕、分紅占優的企業將獲得更廣泛、更持續的市場關注;2)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屬性更加突出,聚焦“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投資機會,重視科技企業技術突破、并購重組機會;3)警惕部分企業的退市風險,尤其是財務嚴重虧損、有重大違法違規風險的企業。
■風險提示:政策推進不及預期,企業盈利不及預期,海外流動性緊縮超預期,地緣政治事件超預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