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深耕養老產業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
今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支持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發展養老金融業務,豐富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加強養老金融產品研發,提供養老財務規劃、資金管理等服務。
處在銀發經濟發展的新風口,保險機構正在積極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和人口老齡化新形勢,在養老產品端、投資端和服務端同時發力,通過深耕養老產業和助力養老事業發展,在努力解決民眾養老急難愁盼問題的同時,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保險產品供給逐漸豐富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在今年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上談及保險業2024年重點深耕的具體領域時表示,在養老健康方面,加快補齊第三支柱養老短板,進一步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積極發展長期護理險等健康保險。
作為發展養老金融的一項重要舉措,個人養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份正式啟動以來取得了積極發展成效。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將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目前,我國養老金體系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養老資產總量不足、難以適應老齡化要求以及養老金體系結構性失衡。”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俊生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發展養老金第三支柱,可以增加養老金資產規模及其保障能力,矯正養老金體系的結構失衡,提升基本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能力。
相較于其他個人養老金產品,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更聚焦養老金的長期儲蓄和長期積累,能夠滿足投保人在安全穩健、長期增值、長期領取等方面的綜合需求。截至3月13日,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數據顯示,個人養老金保險類產品有70只,種類涵蓋了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兩全保險、年金保險和稅延養老保險,目前產品仍在持續擴容。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推進,保險機構也加強了針對新業態、新市民養老需求的產品研發力度,如推出具備投保門檻低、繳費支取靈活等特性的專屬養老保險產品。截至2023年9月末,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承保保單合計63.7萬件,累計保費81.6億元。
養老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當前,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17億人,面對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保險機構通過構建“保險+服務”模式提升健康、養老、支付相結合的綜合保障能力,在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中不斷優化養老服務水平。
在我國已形成的“9073”養老模式中,90%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方式,怎樣解決這部分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需求是社會各界努力的方向。記者了解到,為破解這一中國式養老難題,中國平安為客戶構筑了滿足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居家養老建議解決方案,目前已覆蓋全國50余個城市,累計近10萬人獲得居家養老服務資格。
在社區養老方面,有保險公司探索推出了普惠型、嵌入式的連鎖社區養老項目,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全日托養、日間照料、上門照護、康復護理、社區飯堂、文化活動等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可以養老。
我國失能失智人數約為4500萬人,其中,不少家庭面臨“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長期護理保險作為社保“第六險”,是妥善解決我國失能老人護理問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保險公司在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經辦工作過程中,針對不同程度失能人員定制護理服務包和護理計劃,并對護理服務質量進行督導,大大提升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
此外,隨著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推進,已有多家保險公司加快推動相關轉換業務落地,進一步提升長期護理保險供給能力,緩解失能老人的護理費用壓力。
養老社區建設持續擴容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銀發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預計,到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19萬億元,占總消費的2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6%,銀發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不過,我國養老產業基礎相對薄弱,需要大量投入且回報周期較長,這種內在特點與保險資金長期屬性天然匹配,為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產業創造了條件。
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龔明華撰文表示,保險機構投資參與養老產業,可以把剛性的養老需求與低頻的保險需求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銷售場景。同時,保險投資還可以向上連接醫療險、長護險、養老險等產品,往下連接慢病管理、醫療護理、養老服務等健康養老產業,拉長產業鏈,形成保險養老與保險主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據記者觀察,2023年以來,保險公司明顯加快了養老社區的建設速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15家險企投資運營了超過70個養老社區,大型險企均已布局。
根據《意見》的總體要求,未來,我國要著力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系列養老相關政策的鼓勵下,2024年,保險公司完善養老社區建設的步伐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