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停售”再現保險銷售全渠道面臨“報行合一”
近日,微信朋友圈再現“炒停售”。“又一批好產品要下架了”“內部報酬率達4%,可是這兩天就要下架了”……繼去年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代表的儲蓄型保險產品下調預定利率,引發“炒停售”,最近類似話術再次出現。不過,與此前不同的是,這次的“主角”是由保險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等保險經代渠道熱賣的儲蓄險產品。
2月1日,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監管司發布的《關于2023年度人身保險產品情況的通報》曾指出目前保險產品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第一條就點名部分公司經代渠道“產品設計不符合‘報行合一’的基本原則”。
所謂“報行合一”,是指保險公司上報的產品手續費用需要與實際的費用保持一致。
根據監管部門要求,被點名的公司應于2月26日前向監管部門提交問題整改及問責情況報告,同時下架有問題的產品。其他公司應當進行自查,如發現問題立即整改,否則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大問責力度”。
保險銷售人員以“產品即將停售”為賣點進行宣傳,引導消費者盡快購買保險產品的行為,在業內被稱為“炒停售”。這一行為是被嚴令禁止的。
金融監管總局2023年9月發布的《保險銷售行為管理辦法》規定,在保險公司未就某一保險產品發出停止銷售或者調整價格的公告前,保險銷售人員不得在保險銷售中向他人宣稱某一保險產品即將停止銷售或者調整價格。
“炒停售”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該行為可能讓消費者在緊迫的時間下作出不理性的購買判斷;另一方面,在保險銷售人員追求業績、提成的過程中,對產品解釋不透徹,盲目夸大產品收益,將其與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進行對比,減少對保險產品保障功能及其他免除責任的解釋,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誤解,形成銷售誤導,極易產生糾紛。
在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炒停售”為何仍屢禁不止?業內人士認為,銷售人員追求業績、市場競爭激烈以及消費者對高收益產品的渴望均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為了防范銷售人員的違規行為,保險公司應加強內部管理和監管,提高銷售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合規意識,同時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并通過消費者教育提高公眾對保險產品的認識和風險意識。
此次“炒停售”與去年監管部門要求嚴格執行“報行合一”脫離不了關系。在所有銷售渠道將嚴格執行“報行合一”的背景下,險企和保險經代機構都需要作出相應的轉型和改變。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自己沒有銷售隊伍,依賴銀保渠道、經代渠道的中小險企來說,2024年將過得比較艱難。預計個險渠道產品也即將進入變革期,但由于個險渠道的費用執行還涉及各家公司代理人基本法,相對銀保渠道、經代渠道將更加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