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探索居家養老標準化發展
在我國“9073”養老格局下,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會選擇居家養老。
為了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居家養老及康復護理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對于推動居家養老及康護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但就現狀而言,國內康護服務領域專業人才缺口仍然巨大,專業技能遠未達到客戶需求。與此同時,服務履約監管難度大,服務流程也缺乏統一標準。這些問題為居家養老高質量發展帶來挑戰,規范化、標準化發展迫在眉睫。
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劉均娥提出,當前,我國護理事業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護理服務供給與群眾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服務內涵也需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
“對此,我們需要不斷拓展康護服務的內容和形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康護服務。”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郝燕燕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與家庭、社區、機構等各方合作,也需要與學術界、行業協會等合作,共同研究康護服務的發展方向和問題解決方案,推動康護服務的發展。
面對居家養老服務旺盛的需求,2021年,中國平安布局“保險+居家養老”的服務模式,通過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和醫生管家,為老年人提供數百項服務,覆蓋“醫、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10大場景,為客戶構筑滿足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居家養老解決方案。
2021年10月,中國平安在深圳、南京啟動服務試點,迎來首批試點服務體驗官;2022年3月,中國平安居家養老模式完成8大場景、254項服務的上線準備;2022年9月,中國平安對外發布居家養老服務品牌“平安管家”。
經過持續打磨,平安居家養老交出了一份可喜的答卷。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全國54個城市,累計超7萬名老年人獲得服務資格。
為助力養老服務向標準化、規范化邁進,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2023年10月,中國平安依托集團醫療健康生態圈資源和科技實力,融合北大醫療康復服務標準,聯合40余家康復護理服務商及行業內產學研專家,打造居家養老“護聯體”,通過建立標準-系統-服務-履約閉環,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
據平安健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斗介紹,平安居家養老“護聯體”包括一套科學的服務管理規范、一套完善的康復護理產品、一套專業的人員認證體系、一個優質的服務戰略聯盟和一套智能的康復護理系統。
其中,精細化、專業化是探索方向。例如,平安聯合北大醫療康復醫院及多家國內大型服務提供商,基于臨床醫學治療指南、專家共識,共同打造《居家康復護理服務管理規范》團體標準,規范了上門居家康復護理的服務流程,對神經、骨骼、心肺、疼痛4大類康復護理服務提出具體要求。
據北大醫療康復醫院院長吳東亮介紹,該標準既響應了黨中央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要求,又融入了國際先進的康復護理理念和技術,形成理念先進、體系完善的團體標準,旨在明確居家康復護理服務機構、服務人員、服務流程及服務內容,推動行業發展。“后續,北大醫療康復醫院還將加強與平安及服務提供商在康復護理人才培養、課程研發、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居家康復護理事業的創新和發展。”吳東亮說。
隨著我國少子化、老齡化進程加快,家庭單元越來越小,“居家不靠兒女,獨立養老”成為很多人的選擇。但養老資源稀缺、養老服務供給質量參差不齊、契合養老需求的服務供給缺位等現狀卻真實存在,保險公司在居家養老方面的探索為破解養老困境提供了一種選擇。
李斗表示,接下來,平安居家養老將逐步完成“醫、住、護、樂”四聯體構建,打造標準化、智能化、規模化的居家康護服務體系;持續擴大優質到線、到店、到家的服務網絡,打造中國版管理式醫療的樣本,進一步提升協同價值。同時,繼續匯聚各界力量,與各方共建“護聯體”,深化“保險+養老”體系建設,讓高品質的服務惠及更多老年人,增強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