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責險闖關
編者按:董責險是構建現代化公司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當前其業務發展遇到瓶頸,包括覆蓋面較小、承保能力待提升等問題。董責險應如何破局,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本專題對此進行了深度探討。
3月以來,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核電”)、西子清潔能源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A股上市公司陸續公告表示,擬購買董責險。關于投保動機,中國核電在公告中表示,是為進一步完善公司風險管理體系,降低公司治理和運營風險,促進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在其職責范圍內更充分地行使權利、履行職責,保障廣大投資者的權益。
近年來,董責險逐漸成為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和風險控制的“標配”。不過,目前仍有大量公司對董責險持觀望態度,國內董責險投保率較歐美市場也有較大提升空間。此外,高額賠付也考驗著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
面對覆蓋面較小、承保能力待提升等問題,董責險應如何闖過層層難關,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市場需求遇冷?
董責險屬于一種特殊的職業責任保險。其全稱“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責任保險”,主要保障公司及其董監事與高級管理人員在行使管理職責時,因行為不當或工作疏忽所引起的法律責任而給個人帶來的損失,承保范圍一般包括法律費用、和解金及判決金等。
實際上,董責險并非新鮮事物。自1934年英國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在美國推出董事及高管責任險以來,該險種目前已覆蓋了90%以上的美國與歐洲上市公司。但在我國,董責險自2002年引入我國保險市場后,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
直到2020年,以新《證券法》實施以及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的披露為分水嶺,董責險業務才從“不溫不火”到持續走紅。
上海市建緯律師事務所保險業務團隊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董責險市場報告(2023)》顯示,2019年以前,總計僅37家上市公司披露購買董責險;2019年當年,39家上市公司披露購買董責險;2020年,這一數字迅速上升至119家;2021年、2022年則分別為248家和337家。2020年至2022年披露購買董責險的公司數增幅分別為205%、108%和36%。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上市公司董責險市場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最新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投保董責險的公司數量同比下降10%。
對于上市公司購買董責險由暖轉冷,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認為,重大風險事件會在短期刺激保險需求,但是隨著事件影響的平復保險需求會產生回落。瑞幸咖啡事件和康美藥業事件所引起的重大索賠與賠償案件在短期內大大刺激了董責險的需求。但是,隨著事件影響慢慢淡去,董責險需求出現一定程度回落幾乎是必然的。
“董責險非強制保險,主要依賴上市公司的主動風險管理意識。此外,考慮到今年實體經濟發展的挑戰也有上市公司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需求回落也在情理之中。”上海市建緯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律師王民補充道。
某外資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單獨一年的數據并不能說明問題。從保險公司的角度,董責險的問詢度和投保率近年來整體呈上升趨勢。
賠付披露有望推升投保率
近日,美亞財險和蘇黎世財險先后披露了2023年度多筆董責險賠付數據,兩家公司合計賠付金額達9097萬元。
其中,美亞財險披露了4項原因為“董監高責任險”的重大賠付事項,賠付金額分別為3237萬元、2040萬元、2025萬元、1065萬元,合計賠付8367萬元;蘇黎世財險披露了1項賠付原因為“董監高責任險”的重大賠付事項,賠付金額為730萬元。
雖然上述兩家險企均未披露董責險的賠付具體案例,但據《報告》分析稱,在已發生的董責險索賠中,最主要的原因與上市公司虛假陳述行為有關,其他原因可能包括雇傭不當行為與股東派生訴訟,至于內幕交易與操縱市場情況,考慮到參與主體的主觀故意可能性較大,一般很難索賠成功。
對此,李文中表示,險企公開賠付案件,會增強客戶對保險公司和董責險的信任,有利于提升董責險的投保率。雖然這種影響在短期內并不像風險事件那樣顯著,但從長期來看,隨著人們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不斷提升、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和保險產品不斷改進,董責險的投保率應該會不斷上升。
與此同時,2023年,董責險市場費率整體同比有所下降,這也對推升董責險投保率起到積極作用。《報告》顯示,A股董責險簡單平均費率(以公告中保費預算與保額為計算基礎)2017年以來一直呈上升趨勢,從2017年三季度的千分之二上升到2022年的近千分之八,而2023年董責險費率出現下降,簡單平均費率不足千分之七,實際平均費率可能不足千分之五。
亟待提升承保能力
“未來隨著董責險業務的增長、外部環境的變化,董責險賠付率有所上升應該也是大概率的。”李文中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董責險的理賠持續時間普遍較長,一般要持續3年至5年才能結案。理賠金額也較高。從目前公開的上市公司購買董責險方案來看,2023年度上市公司購買的董監高責任險保額最高為7.5億元,保單限額最低為800萬元。具體來看,目前A股上市公司董責險保單限額選擇以4000萬元至6000萬元為主,其次是8000萬元至1億元,最常見的保單限額為5000萬元與1億元。
除了賠付率可能上升外,圍繞董責險的定價難、道德風險等問題,市場也一直存有爭議。
“由于董責險是一個舶來品,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較短,產品設計往往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中國市場的實際風險保障需求。與此同時,保險公司相關數據積累還不充足,產品定價與風險防控都還比較粗放,增加了經營風險。”李文中表示。
上述外資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認為,目前,董責險條款仍需做好本土化工作,市場仍需不斷完善,同時應加強相關宣傳。
此外,在法律環境和道德層面,王民表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環境差異可能影響董責險的設計和實施。同時,董責險可能導致被保險人采取更高風險的行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風險已經被轉移,從而產生道德風險。
但不可否認的是,2024年7月1日,新《公司法》正式實施后,將為董責險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逐步完善與發展,董責險或將成為責任險領域中一個新的增長引擎。
面對機遇,董責險亟待高質量發展。對此,李文中建議,一是不斷優化產品設計,使其更符合客戶的風險保障需求。二是不斷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降低雙方信息不對稱程度并抑制道德風險。三是加強對董責險的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四是加強專業人才培養。董責險在國內發展時間較短且條款復雜,涉及保險、法律、金融等領域,對保險從業人員要求較高,目前市場仍缺乏足夠的專業人才。未來需要培養更多專業人才,為董責險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王民則認為,保險公司需要提高透明度,建立董責險信息披露制度,公開更多的賠付案例和數據,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董責險的價值。此外,還應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企業對董責險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