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健康險理賠數據出爐超七成人身險公司賠付率上升
日前,多家保險公司披露2023年短期健康險賠付情況。《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梳理139家保險公司(80家人身險公司、59家財產險公司)年度個人短期健康險業務整體綜合賠付率(以下簡稱“賠付率”)發現,行業整體賠付率仍偏低,超七成人身險公司賠付率上升,財產險公司則多數下降。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保險公司較重視短期健康險業務,并逐漸由帶有儲蓄功能的健康險產品向賠付型產品發展,下一步還需在提升保障水平和科學定價能力上發力。
7家公司賠付率超100%
2023年,受畸低數據影響,139家保險公司平均賠付率中位數為39%,其中,44家保險公司賠付率超50%,較2022年有所增多。7家險企賠付率超100%,11家保險公司賠付率低至負數,最高為3639.67%,最低為-55123.58%。
賠付率超100%的人身險公司有上海人壽、和諧健康、弘康人壽、海保人壽,賠付率分別為461.17%、249.3%、160.37%、122.58%;賠付率超100%的財產險公司有日本財險(中國)、東京海上日動(中國)和浙商財險,賠付率分別為3639.67%、128.43%、121.3%。
“個別保險公司短期健康險賠付率超100%,主要是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保費規模較小,屬于正常的經營波動;另一方面受大賠案影響。”一家財產險公司總精算師說。例如,和諧健康表示,因公司個人短期健康險業務規模較小,2023年總體保費小于50萬元,個別賠案導致綜合賠付率異常。
也有保險公司及時調整,避免持續較高賠付。據了解,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上海人壽賠付率最高的產品及其同系列產品均已停售,其余在售個人短期健康險業務賠付率均低于100%。上述總精算師表示,短期健康險應保持穩定的賠付率,既讓更多客戶享受到賠付責任,又讓保險公司微薄盈利、實現可持續經營。
產生負賠付率的原因則多數在于未決賠款準備金的釋放,這類公司大多表示將持續關注賠付率數據的波動。此次產生最低賠付率的大家養老稱,由于業務策略調整,自2022年起公司聚焦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個人短期健康險業務規模較小,以往年度未決賠款準備金釋放較多,導致綜合賠付率為負。
人身險公司賠付率上升
對比2022年數據,2023年人身險公司和財產險公司的波動趨勢出現分化。在公布數據的80家人身險公司中,有58家賠付率上升,占比72.5%。財產險公司中,有26家賠付率上升,33家下降。
對此,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表示,財產險公司賠付率下滑,可能是由于過去一年保費收入較高增長;人身險公司賠付率升高,一方面是由于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過后,老百姓集中釋放就醫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流感影響醫療費用開支,加之人身險業保費規模較為穩定。
此前,記者了解到,得益于數據積累、險種協同效應以及核保和費用控制方面的經驗,人身險公司賠付率通常相比財產險公司較低。綜合來看,考慮銷售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經營波動性等因素,短期健康險賠付率在40%-80%較為合理。從2023年數據看,人身險公司在上述區間的有26家,財產險公司有22家;低于40%的公司數分別為42家和31家。
針對目前行業較低的賠付率水平,朱銘來認為,這意味著短期健康險產品保障水平還不夠,存在進一步完善擴展的空間。不僅如此,對于因產品定價過高而導致賠付率過低的公司,應以監管力量引導其下一年度擴充保障內容、降低免賠額度等,做出適當調整。
“目前,行業短期健康險精算基礎比較薄弱,未來需加強數據管理,給產品帶來更科學合理的定價,做好與醫保銜接,并將帶病體等高風險人群納入保障范圍。這是行業需面對的挑戰。”朱銘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