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多家險企優化金融供給
新質生產力是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熱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近日注意到,多家險企通過支持綠色發展、護航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進保險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等方式,積極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是保險業發力重點之一。
中國人壽以綠色技術助力綠色產業發展、壯大綠色經濟規模,把環境、社會、治理要求全面嵌入經營管理流程和風險管理體系,并制定實施ESG/綠色投資相關管理辦法。通過一系列舉措,創新發展綠色保險、綠色投資和綠色信貸,持續加大在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領域的布局。2023年,中國人壽綠色保險風險保障金額達12萬億元,綠色投資存量規模超4800億元,廣發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超1500億元,較當年初增長超60%。
中國平安則將金融主業與綠色發展相結合,全力支持國家綠色經濟轉型和產業鏈升級。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國平安綠色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62.76億元,綠色貸款余額達1360.41億元,保險資金綠色投資規模達1323.06億元。平安產險不斷豐富綠色保險產品服務供給,落地紅樹林碳匯指數保險,實現生態系統碳匯保障有效覆蓋。
陽光保險大力推進綠色保險探索與創新。比如,通過環境污染責任險為企業提供環境污染風險保障,覆蓋水泥、化工、制藥、造紙、紡織、印染、礦業、鋼鐵等高污染行業;通過提供船舶油污責任風險保障,助力海運業管理船舶油污引起的海洋環境污染及損害賠償風險;通過創新研發“低碳項目機器損壞碳交易損失保險”,探索為參與碳交易的各類企業提供減排設備碳損失保障,助力棕色產業綠色轉型。
聚焦科技保險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核心要素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保險是連接科技和產業的重要工具,推動保險業更好服務科技創新,不僅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險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中國人壽圍繞科技型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多樣化需求,積極構建完善多樣化專業性科技金融服務體系。2023年,中國人壽科技保險風險保障金額達87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33%。中國人壽壽險公司開發科技企業人員特色人身險產品,提供大量綜合意外險保障;中國人壽財險公司開發包括“三首”類(首臺套、新材料、首版次)、知識產權類、網絡安全類、生命科學類、航天類、高新技術企業類保險等在內的八大類共計40余款專屬主險產品及70余款附加險產品。
中國平安充分發揮綜合金融優勢,因地制宜護航科技企業發展,助力區域科創中心建設。在浙江嘉興,平安產險與嘉興雅康博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簽署數據知識產權保險保單;在廣東佛山,平安產險為智造園區量身定制物聯網風險管理體系,助力制造業風險減量。平安銀行建設特色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打造“平安筑創”品牌,引入“商行+投行+投資”等模式,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銀行累計向4122戶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1107.52億元,其中科技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265.49億元、增幅42.41%。
完善保險科技為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支撐
保險科技的深度開發和廣泛應用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之一,多家險企把保險科技作為推動內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重要抓手。
中國人壽通過數字技術將金融保險產品與特定場景緊密結合,推出一系列更加個性化、定制化的產品。比如,在助力提升“三農”領域風險保障方面,推出面向農民群體的小額人身意外傷害險、農險等產品,利用數字化平臺簡化投保流程,擴大保險在農村地區的覆蓋范圍。同時,積極促進數字技術和保險理賠服務深度融合,賦能傳統服務模式轉型升級,不斷探索“互聯網+保險”服務新模式,解決理賠難、理賠慢問題。
在大模型興起背景下,陽光保險啟動陽光GPT戰略工程,研發出銷售、管理、服務等三類機器人,全面賦能業務升級,推動保險業數智化轉型。如在服務端,陽光保險構建了一套基于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客服機器人系統,全面涵蓋服務的所有環節、各類場景、多元渠道以及全媒體交互模式。
激活科技發展引擎,保險業同樣需要培育新質生產力。截至2023年底,中國平安擁有超2萬名科技開發人員、超3000名科學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隊伍,專利申請累計51533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