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首個保險私募基金
時隔3個月,首個由保險公司直接投資的私募證券基金再次傳來新進展。
2月27日,新華人壽保險(以下簡稱“新華保險”)召開202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進一步明確此前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合資500億元設立的基金投資范圍等問題,并審議通過《關于申請投資試點基金的議案》(以下簡稱《議案》)。在臨時股東大會的第二天,也就是2月28日,注冊資本為500億元人民幣的鴻鵠志遠(上海)私募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鵠志遠基金”)正式成立。
近日,《金融時報》記者查詢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發現,鴻鵠志遠基金已于3月1日完成備案登記。
投向哪里?瞄準優質上市公司
此次最令市場關注的是,新華保險在《議案》中披露了鴻鵠志遠基金的投資范圍,大致包括兩類:一類是上市公司股票,投資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連續競價、認購非公開發行股票(A股)/配售(港股)、配股(A股)/供股(港股)、與單一或組合交易對手間的大宗交易或協議轉讓、可轉債優先配售、轉融通證券出借等;另一類是貨幣市場基金、銀行存款、國債逆回購等現金管理類投資品種。
“在股票市場進行投資時,此基金將選擇具有較大市值、流動性好及較高市場影響力的優質上市公司。”新華保險強調。
《議案》還顯示,鴻鵠志遠基金存續期限為10年,經基金公司股東會決議通過,基金存續期可以變更。該基金不設董事會和監事會,設執行董事一名兼法定代表人,設監事一名,分別由中國人壽、新華保險提名,并經基金股東一致批準選舉,任期均為3年。后續可由新華保險提名基金的執行董事。
在出資方式和期限上,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以人民幣現金方式出資,原則上在基金設立之日起1年內完成全部實繳出資。基金管理人將綜合考慮市場狀況、新華保險與中國人壽的出資意愿以及選擇投資標的的性價比決定基金出資時間和出資額。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管理人公司即國壽資產與新華資產分別出資500萬元共同發起設立的國豐興華(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于2024年1月8日完成登記備案。
有何不同?有望解決險資長期入市痛點
去年年底,在兩大保險巨頭釋放成立證券投資私募信號之初,即引得市場廣泛關注。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由保險公司直接投資的私募證券基金在全國尚屬首次,被視為險資落實投資端改革與創新參與資本市場方式的重大舉措。
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此前也存在險資投向私募證券基金的情況,但往往是通過投顧方式等“間接”實現。相比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主要投向一級市場非公開發行及交易的股權,私募證券基金主要投向二級市場公開交易的股票、債券、期貨、基金等。
此次創新探索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有望解決險資長期入市的痛點。“保險資金作為一類長期資金,過去之所以難以實現長期入市,一大原因在于受到很多因素限制,涉及償付能力消耗、內部投資考核等。”一位險資權益投資人士向記者表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底層設計可以更靈活。比如,通過共同設立合伙企業的投資架構投資股票,可以幫助險資降低風險,也有望解決保險資金面臨的償付能力消耗和考核壓力等問題。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截至2023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已達27.67萬億元,其中股票與證券投資基金合計占比為12.02%。這距離險資權益投資比例30%(符合條件的企業最高可至45%)的上限還有很大空間。國泰君安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新華保險權益投資占比24.6%,中國人壽權益投資占比22.8%,距離兩家公司權益投資上限30%也仍有一定空間。
能否復制?市場期待更多類似基金
2023年下半年以來,監管部門頻繁釋放“推進險資長期入市”的政策信號。2023年8月,中國證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動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2023年9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通過調低部分風險因子等措施,鼓勵保險公司將資金更多地用于長期投資;2023年10月,財政部發布《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確將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效益類績效評價指標“凈資產收益率”由當年度考核調整為“3年周期+當年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今年1月,中國證監會在2024年系統工作會議中表示,推動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改革試點加快落地。
在這樣的背景下,鴻鵠志遠基金的誕生備受關注。人們頗為關心的是,這一新嘗試是否具有可復制性?
市場普遍寄予厚望。華西證券預計,未來會有更多類似基金設立,發揮好保險長線機構投資者的積極作用,加大保險資金參與資本市場的力度,實現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共同發展。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表示,該基金是探索長錢長投的模式創新,但需要在下一步的實踐中探索磨合,總結經驗,健全完善,以實現預期目標。(孫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