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標準發布:長期照護師成為新職業按照國際慣例,我國護理人員需求約為1000萬人
自2016年我國啟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以來,目前,全國共有49個試點城市參保,覆蓋約1.8億人,累計超過235萬人享受待遇,累計基金支出超720億元,提供服務的定點護理機構約8000家,護理人員接近30萬人。然而,我國60歲以上失能老人已超過4200萬人,與這一數字相比,專業化、高素質的護理服務人員供給嚴重不足,已成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
為加快培養更多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的專職長期護理保險服務人員,從供給側解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問題,國家醫保局發起申請,經行業專家評審,在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專門設立了長期照護師這一職業工種。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醫保局辦公室正式頒布施行健康照護師(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標準。
什么是長期照護師
所謂長期照護師,即適應長期護理制度發展而設立,運用基本生活照料及護理知識、技能,在家庭、社區、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等場所,為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人員等人群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功能維護、心理照護等服務的從業人員。根據專業評估機構對失能人員日常生活活動、認知、感知覺與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喪失程度的評估分級及相應的服務項目建議,提供專業化、技能化、規范化的護理服務。
由于長期護理保險提供服務的對象是經失能評估達到一定標準的長期失能人員,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服務提供者所具備的技能要求和知識的特殊性。長期照護師具備的技能要求與醫療護理員、養老護理員、家政服務員等其他職業有一定交叉,但在工作對象、工作內容、服務標準、能力要求等方面有明顯的區別。
比如,長期失能人員完全或部分喪失了生活能力,可能伴隨著吞咽功能障礙、言語障礙、運動障礙等多種生活困難,大多會伴有慢性疾病。因此,長期照護師需要具備為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能力,協助失能人員“體面”生活;需要具備基本醫療護理知識,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可以采取應急處理措施,協助失能人員“安全”生活;需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協助失能人員“尊嚴”生活;另外,還需知曉長期護理保險基礎知識,按要求提供服務,保證服務質量。
可以說,長期照護師是將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健康管理、長期護理保險等專業知識與技能融合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
據記者了解,按照新頒布的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標準,長期照護師分為初級(五級)、中級(四級)、高級(三級)三個等級。技能要求和相關知識要求依次遞進,高級別涵蓋低級別的要求。初級照護師職業功能分為生活照護、基礎護理、應急處置、功能維護四部分;中級照護師分為生活照護、基礎護理、對癥護理、功能維護、心理照護五部分;高級照護師分為基礎護理、疾病護理、功能維護、心理照護四部分。
年滿16周歲、對長期照護工作感興趣均可申報長期照護師,無性別與學歷要求。同時,相關職業均可通過規范培訓合格后申報相應等級長期照護師的職業認定。
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發聲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許多失能人員家庭面臨的現實難題。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照護壓力大,家庭成員需要承擔較重的照護責任,而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劇了家庭成員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長期護理保險作為社保“第六險”,是妥善解決我國失能老人護理問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制度安排,能夠有效避免失能老人陷入養老困境。
南開大學發布的《長期護理保險發展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定點服務機構7679個,護理服務人員33.1萬人。
隨著享受照護服務的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多,養老服務產業體系也得到全方位發展,孵化出一批勞動密集型養老服務照護機構。記者了解到,南京自2021年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來,從業機構數量由原先的160家發展到如今的520余家,從業人員由原先的5000余人發展至如今的近1萬人。
不過,《長期護理保險發展藍皮書》提出,盡管長護險的試點范圍覆蓋了近50個城市的1.8億人,200余萬人享受了待遇,但是,由于照護人員缺乏等問題,仍然有數千萬失能人員面臨著照護難題。如果按照每3位老人需要1名護理人員的國際慣例,我國護理人員需求約在1000萬人。
針對如何解決專業長期照護師缺失的問題,今年全國兩會,不少代表委員提出了意見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張金英建議,統籌社會多方力量,加強失能失智老人照護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培養更多護理人員、康復師和心理醫生,為失智老年人提供更專業的照護服務。一方面,鼓勵大專院校、培訓機構開設養老照護、老年護理等專業,充實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對社區全科醫生老年精神病學技能培訓,提高診斷、治療能力;還可以加大對養老院護理員護理技能培訓。
江蘇省政協委員、無錫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無錫市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徐雯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老年醫療護理人員培養培訓,通過體系化的教育,培養專業人才,提升養老護理工作人員的素養素質,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失能人員護理服務短缺不僅僅體現在從業人數上,也體現在從業水平上。“除了不斷更新和培訓服務內容,加強業務考核,更重要的是從學校開始重視學科建設與技能培訓,依托長護險建設資源共享平臺,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不斷拓展護理人員知識儲備與服務質量。”一位護理機構負責人表示。
“長期照護師標準的頒布邁出了長期護理從業人員隊伍建設的第一步。”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長期護理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將從三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一是加強培訓,組織開展長期照護師培訓大綱開發工作,明確培訓目標、培訓課時、培訓內容、技能鑒定等相關內容,搭建規范的培訓平臺,健全評價制度,組織規范開展培訓評價、等級認定和證書頒發等工作。二是加強宣傳,提高長期照護師社會認可度。通過開展宣傳、組織技能比賽活動,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員從事長期照護工作。三是加強培養,完善專業建設,創新培養模式,引導相關院校探索學徒制培養等模式,推進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培養高素質長期護理技能人才,育訓并舉擴大人才供給。(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