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兜實“老有所養”
今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要支持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發展養老金融業務,豐富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加強養老金融產品研發,提供養老財務規劃、資金管理等服務。業內人士認為,發展銀發經濟意味著養老產業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給金融服務養老產業帶來機遇。
目前,我國養老金融發展狀況如何?保險資金如何在養老產業領域發力?就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業內人士和專家。
產品供給持續優化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截至目前,60歲以上人口近3億人,預計到203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人,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專家認為,發展養老金融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沖擊的重要環節。養老金融的發展,直接關系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個人養老金制度作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于2022年11月在北京、上海等36地啟動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超5000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在36個城市及地區先行實施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目前運行平穩,先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將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
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賬戶制,繳費完全由參加人個人承擔,自主選擇購買符合規定的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實行完全積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增加至741只,包括465只儲蓄類產品、183只基金類產品、70只保險類產品、23只理財類產品。
招商銀行構建了集“社保賬戶、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其他備老資金”于一體的“個人統一視角”養老主賬戶,并將以此為基礎,不斷構建涵蓋“攢養老金+花養老金”的養老金融服務體系。目前,招商銀行個人養老金開戶數已超過500萬,上線個人養老金產品160余只,繳存金額超過70億元。
“招商銀行個人養老金客戶平均年齡36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建立養老意識,并著手推進這筆備老養老的超長期限投資。”招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對銀行的開戶、產品組織與優選能力、體系化的運營等都是巨大考驗;真正從客戶視角出發,建立并持續提升服務能力,才能起到幫客戶備老養老的作用。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負責人尹江鰲介紹,自2021年9月試點至今,養老理財產品認購投資者約47萬人,規模超過1000億元;自2022年11月試點至今,特定養老儲蓄存款人數約20萬人,余額接近400億元。
上述數據顯示,監管部門在引導養老保險機構聚焦主業轉型發展,服務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尹江鰲表示,未來,金融監管總局將進一步優化個人養老金相關金融產品供給,針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特點,研究完善相關業務監管規則;及時總結經驗,持續推進商業養老金融試點;穩步推動養老保險公司轉型發展,引導推動公司發揮專業優勢,更好參與和服務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
同時,全國范圍內開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數量雖然在增加,但實際繳存資金相對不高。如何增強養老金融產品吸引力,不斷提升居民繳存積極性,是當前要解決的難題。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遼寧省分行副行長陳敏安撰文建議,相關機構可以適當借鑒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實行的個人免稅儲蓄賬戶、住房反向抵押、長期護理保險等養老產品,不斷創新推出我國養老金融產品,推進生命周期基金產品的開發,把握老年人群的需求,延伸適老金融服務內涵,推出財富管理、健康管理、智慧服務、生活消費等綜合功能的服務產品,構建個性化、定制化金融服務體系,提升養老金融產品供給效能。
商業養老保險升溫
近年來,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概念和作用逐漸為消費者所熟知。據了解,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是以養老保障為目的,領取年齡在60周歲及以上的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產品設計分為積累期和領取期兩個階段,領取期不得短于10年;采取賬戶式管理,賬戶價值計算和費用收取公開透明。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于2021年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開展試點,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人身險公司參與試點。2022年,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和參與主體擴容,試點區域擴展至全國,參與主體在原有6家試點公司基礎上還允許養老保險公司參與試點。2023年10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了《關于促進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相關業務要求,進一步擴大經營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的機構范圍。
試點開展多年來,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規模穩步增長。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專屬養老保險保單件數約74萬件,積累的養老準備金超過106億元。其中,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投保超過8萬件。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是一種資金長期鎖定并專門用于個人養老途徑的保險產品,具有投保簡便、交費靈活、收益穩健等特點,其核心目的是為消費者提供養老保障。”中信保誠人壽北京分公司業務經理王娟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養老保險市場需求逐步增加,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作為長期儲蓄和養老保障的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由試點轉為常態化業務,將使更多人身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有利于增加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產品供給,更好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專屬商業養老保險2023年結算利率陸續出爐。從目前在售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來看,穩健型賬戶的結算利率在2.1%至4.15%之間,進取型賬戶的結算利率在2.5%至4.25%之間,較2022年均有所下降。但從市場反饋來看,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年化結算利率大多遠高于最低保證利率,且大部分消費者對結算利率下降也表現出較為寬容的態度。
“結算利率下調是行業趨勢。2023年,受債券利率下行、權益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保險機構投資端收益出現下滑,進而傳導到負債端,目前主要人身險產品利率水平均有所下調。”王娟表示,雖然結算利率有所下調,但其“保證+浮動”的收益模式在應對養老問題上仍具優勢。
王娟表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因部分產品投保費用門檻低、繳費靈活,個人經濟緊張時可暫停繳納且養老險賬戶不會失效等特性廣泛受到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的歡迎。此外,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通常注重長期規劃,長期投資優勢更明顯,較為適合追求穩健長期收益的投資者。
險資布局養老產業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聯合深圳市衛健委等部門印發《深圳市推動醫養結合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鼓勵銀行保險機構運用信貸、保險資金積極對接養老服務優質項目,加強與醫養康養產業協同合作。
中國保險學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龔明華表示,保險資金規模大、投資周期長、回報要求低,而養老產業經營穩定、周期波動小、現金流穩定,兩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保險機構投資參與養老產業,可以把剛性的養老需求與低頻的保險需求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銷售場景,促進相關保險產品的開發和銷售。“保險投資還可以向上連接醫療險、長護險、養老險等產品,向下連接慢病管理、醫療護理、養老服務等健康養老產業,拉長產業鏈,形成保險養老與保險主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龔明華說。
據了解,目前,保險機構投資養老產業已形成重資產、輕資產和輕重結合三種模式。重資產模式下,保險公司集投資商、開發商和運營商三種角色于一身,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持續照護退休社區,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護理和醫療服務。該模式一般投資金額大,投資周期長,實行整體規劃,統一配置設施,形成規模經濟效應。
以中國人壽為例,在養老產業投資布局上,中國人壽發揮金融央企實力,加速在20至30個中心城市完成投資布局,加大養老床位和服務供給,目前已在天津、蘇州、三亞等地落成的國壽嘉園,是中國人壽整合醫療、健康、養老等多方面資源打造的高品質復合型養老社區和康養旅居基地。在健康領域投資布局上,中國人壽設立了總規模500億元的大健康產業基金,圍繞大健康產業鏈,加大在醫療器械、生物制藥等領域的投資布局,以投資聚集醫療資源,推動構建健康產業生態圈。
輕資產模式下,保險公司通過租賃物業、委托管理及與成熟養老機構合作的方式參與養老產業。輕重結合模式則將上述兩種方式有機結合,保險機構自建部分養老社區,同時與第三方簽約合作或者投資養老機構股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商業保險機構養老社區項目數量已達到105個。
在保險機構投資參與養老產業方面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如養老產業發展仍處于探索期,盈利模式尚不明晰;養老產業專業人才缺乏;地方性支持政策尚未落地,民辦公辦待遇不同等。為此,龔明華建議,保險機構應制定并實施投資參與養老產業的長期規劃,加強產品端、支付端與服務端的協同,促進保險與“醫、藥、健、護、養”的融合。保險機構應根據自身實際,靈活多樣地確定投資參與養老產業的規模、渠道和方式,提供差異化服務。中小保險機構可建立養老金融服務聯盟,發揮各自的區位優勢,進行資源共享和互換,提供跨區域的養老服務,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