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發揮再保險價值作用助力建設農業強國專訪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忠曜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從黨的二十大報告到2023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近日發布的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到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保險機構如何認識和貫徹建設農業強國這一目標?再保險業如何履行好“保險的保險”職責使命?圍繞這些話題,《金融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再產險”)副總經理王忠曜。
《金融時報》記者:您認為建設農業強國這一目標對再保險發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王忠曜:一是始終踐行再保險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助力建設農業強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的戰略部署,事關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在實施過程中要求包括保險在內的農業風險保障體系持續發揮作用。
再保險作為保險行業生態系統的頂端,是促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應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動發展普惠型保險,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力量。
二是切實打好再保險保障糧食安全的基本盤,增強供給保障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13908.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大豆油料擴種成效明顯,生豬產能保持穩定,牛羊禽肉、牛奶、水產品全面增產,蔬菜水果供應充足,農業供給保障有力,但是當前國際政治形勢復雜嚴峻,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糧食供求中長期仍呈現緊平衡態勢。
再保險應充分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作用,持續加大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地方特色農產品等重要生產領域服務水平,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提升漁業產業保障能力,全力服務“藍色糧倉”“水上牧場”建設。
三是努力強化再保險支持現代農業的新能力,增強科技裝備實力??v觀世界,農業強國必是農業科技創新強國,科技創新是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決定要素。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穩步推進,科技成果加速產出,為建設農業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但在良種化、機械化、信息化等領域的農業科技裝備推廣應用方面,“卡脖子”問題仍然嚴重,在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再保險應充分發揮數據和技術優勢,在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先進農機研發應用等領域,加強保險產品研發推廣和再保險保障力度;在高標準農田、農業水利設施等重點建設領域,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險服務,夯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基礎。
四是充分挖掘再保險優化農業模式的新價值,增強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適應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大現實需要。隨著鄉村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現代鄉村服務業和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壯大,鄉村餐飲購物、旅游休閑等生活服務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做大做強,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不斷涌現,在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增收方面發揮著重要帶動作用。但是,規?;?、組織化、專業化發展伴隨著更為復雜突出的自然災害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保險保障需求更為迫切。
再保險應協同直保公司,加大涉農保險創新供給力度,借鑒保險業服務二、三產業的經驗做法,共同為新型經營體系提供新型保障。
五是不斷加大再保險服務產業振興的強投入,增強農業產業韌性。農業產業鏈在新發展格局中處于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提升農業產業韌性,是我國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的必要選擇。幾十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消費和貿易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附加值顯著提高,但由于極端氣象災害、動植物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多發頻發,農業產業的經營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再保險應不斷加強前沿科技研發投入,利用好數據和技術優勢,配合政府部門,協同相關機構做好覆蓋農業產業鏈多環節、全領域的風險管理服務,推進農業風險減量管理,有效提升農業產業韌性。
六是有效建立再保險促進產業升級的護城河,增強農業競爭能力。農業強國的核心要義是農業競爭力強,而農業保險作為“綠箱”政策,具有特殊功能作用,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生產要素的再分配與優化組合,提高農產品價格優勢和競爭力。
再保險作為農業保險體系穩定運行的中堅力量,應充分發揮化解農業大災風險的“安全閥”和“調控器”作用,助力災后農業快速恢復生產,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積極性,實現農業規模化轉型;以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收入保險等新型險種,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增強我國農產品供給能力和比較優勢;加大林草碳匯保險等綠色保險產品創新,發揮在雙碳領域的獨特優勢,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
《金融時報》記者:近日發布的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實現三大主糧全國覆蓋、大豆有序擴面;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等要求。中再產險在這些方面發揮了怎樣的優勢作用,有哪些創新實踐落地?
王忠曜:堅守糧食安全底線,鞏固農業生產基礎。近年來,中再產險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全面支持主糧、大豆和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以及收入保險落地,實現再保險全面覆蓋;為養殖業(如生豬、牛羊等)和特色種植業(如蔬菜水果、地方特色農產品等)提供充足的風險保障,助力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積極發展涉農保險,穩定為農業農村財產和生產資料提供再保險支持,加大對塑料大棚、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等農業設施的保障力度,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2023年,中再產險累計為“三農”領域提供風險保障超過6000億元,將保障糧食安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落深落實。
助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踐行藏糧于地。在農業農村部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指導下,中再產險發揮技術優勢和行業平臺作用,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保險發展,為四川、河北、河南、吉林等16個省份提供定制化專屬保險方案和再保險支持。2023年,中再產險累計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風險保障超過6.73億元,不斷夯實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基礎和農業生產保障能力。
加強產品科技創新,鞏固農業競爭優勢。中再產險全面參與江西、四川、福建、青海等地農業巨災和天氣指數保險業務創新,為農業、漁業、林業等提供風險保障超過4億元;積極推進種業保險產品創新,構建種業公司、直保公司、再保公司一體合作機制,共同開展覆蓋育種研發、制種繁種、推廣銷售等全產業鏈保障的保險產品研發;持續發展林草碳匯保險,助力農業綠色發展,面向行業推出中再專屬林草碳匯遙感指數保險方案,實現多款全國“首單”碳匯保險產品落地推廣,為行業發展提供全面技術服務和再保險支持。
加快打造再保險生態圈,服務行業風險減量。2023年,中再產險研發并發布“再·耘”農險科技平臺,為行業提供產品創新、風險識別、評估預警、災情跟蹤等一體化服務,成為行業首個實現氣象站點、臺風路徑和遙感觀測三大數據類別產品開發功能的再??萍计脚_,開創了覆蓋種植業、養殖業細分險種的風險智能識別、災情動態跟蹤的全面服務模式,推動行業向風險減量全過程管理轉變。同時,連續十年面向行業舉辦氣候趨勢分析會,邀請氣象專家分析農業生產的氣候趨勢和氣象條件,助力行業提前做好自然災害的防范和應對,服務前端有效開展風險減量管理。
《金融時報》記者:助力建設農業強國,服務好鄉村全面振興,中再產險怎樣更好地發揮再保險價值作用?未來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王忠曜: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再產險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深刻把握再保險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和金融強國為目標,發揮中國財產再保險行業“主渠道”和“主力軍”作用,立足商業再保險領域,與行業共同探索構建政策性和商業性協同共生的農業再保險市場,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再保險高質量發展之路。
強化產品創新助力拓寬服務領域。深刻把握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的風險保障需求,強化農業保險創新供給。中再產險將發揮再保險特色優勢,針對種業、機械等關鍵核心領域,潛心開展基礎研究,研發專屬保險保障產品,夯實農業生產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基礎;針對地方農業特色產業,提供多樣化和定制化的保險保障,為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和漁業提供有效風險管理解決方案;針對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延伸拓展,擴展農業保險服務面,助力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興業態發展。
強化科技應用賦能行業發展。作為長期深度參與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先行者”,中再產險將以“業務驅動,科技賦能”為原則,聚焦服務行業發展,全面開展數字化建設。整合不同渠道數據,全面集成農業基礎數據、農業災情數據、衛星遙感數據、氣象數據和農業保險數據等行業數據資源,加強數據交流、共享和應用;以數據、模型和工具等為支撐,深度挖掘數據資產價值,科學開展風險區劃和量化評估,助力行業提升風險管理質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等前沿科技,打造行業公共服務平臺,為行業提供全面“數智化”的農業風險管理服務方案。
強化模式升級促進服務價值重塑。面對建設農業強國的新要求,中再產險將著力構建農業農村再保生態圈,以“再保+科技+服務”的風險管理綜合服務為特色經營模式,進一步提升再保險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價值。推動直再融合、政企融合、產學研融合和農業產業融合,發揮資源整合的協同優勢,為行業提供創新產品開發、風險轉移分散、業務管理咨詢、研究課題合作等方面的全面服務,構建包括風險識別評估、風險預警提示、災情進展跟蹤、風險組合管理等多層次、全過程風險減量管理體系,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強支撐。(戴夢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