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農業強國目標把握風險減量“五字訣”
段應元
現階段,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在突發事件和重大災害面前仍扮演著“被動賠付”的壓力承載方,而非“主動防控”的風險管理者角色,亟待轉變理念。要認識到風險減量是未來保險公司戰略轉型升級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把握好風險減量“五字訣”,這是打好農業保險助力農業強國攻堅戰的重要前提。
念好“?!弊衷E
首先,多方合力,持續推動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建議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提升財政補貼力度,持續逐步擴大三大糧食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范圍至非主產大省的產糧大縣以及主產省非產糧大縣的規模種植戶,同步轉向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繼續擴大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覆蓋面。
同時,保險機構應著力開展農業風險差異化分析和評估,積極研發新型產品,準確厘定產品費率,實現保險費率和保險責任的對等,整合推廣“基礎政策性保險+完全成本保險+特色農產品保險+商業險”的產品供給機制,提升農業風險保障水平,確保保險經營的“一致性”和“公平性”。保險機構可與政企聯動,探索將更多的特色蔬菜、水果、肉、蛋、奶等民生產品納入政府以獎代補保險覆蓋范圍,確保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好、保足、保全”。
其次,探索推廣“農業保險+”產業全鏈條保險服務模式。保險機構應從現代農業產業全鏈條體系的宏觀角度上把握“?!弊衷E的落實,探索提供覆蓋農業產業鏈全流程的保險服務,加大“農業保險+”一體化服務的供給力度,推動農業保險與銀行、信貸、擔保、期貨(權)等金融工具的深度融合,為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更為豐富的保險保障。
最后,重視發揮農業再保險、巨災風險管理等市場化工具的作用。
抓好“防”字訣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服務工作重心正逐步從災后理賠向災前防御調整,實現了從風險等量轉移到風險減量服務的轉型,形成了集風險識別評估、風險預警提示、科技監測追蹤、災情進展跟進、風險減量管理于一體的防災減損模型。
保險主體應積極開發相關技術手段,協同相關部門通過積極發送災害性天氣預警短信、直升機藥物噴灑作業、無人機飛防、人工防雹增雨、防災防疫及病蟲害物資發放、遙感災情監測、防災防損培訓等多項服務舉措,降低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程度,將風險前置,防患于未然。
災中做好“應”字訣
在農業災害期間,建立高效的應急響應機制對于挽救災害損失、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至關重要。農業保險可在以下五方面發力,協同政府部門做好應急響應和災害救援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應急預案。保險公司通過制定農業重大災害及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明確各個單位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應急措施、資源調配和溝通協調機制等,定期廣泛開展或參與相關應急演練,提升其應急響應和協同救災能力。
二是暢通溝通機制。通過完善的快速報案、及時查勘、多方定損等應災機制,使受災各方關系主體聯系更為緊密,確保各級政府、農資企業、行業主體、農戶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協調,應急機制運轉更為高效。
三是加快災情評估。災害發生后,保險公司協同主管部門和專業人員對受災地區進行專業災害評估,評估農田受災程度、農作物損失面積、養殖業受影響情況等,為后續補救行動提供準確的數據和科學依據。
四是建立緊急調配機制。根據災情實況及災后評估結果,農業保險公司應建立緊急調配應急救災物資機制,組織專業隊伍協助災害救援,包括農田搶救、設施修復、病蟲害防治、農產品搶收、農資轉移等,同時合理調配物資、設備和人力資源,確保救援工作迅速展開。
五是農戶安撫和心理疏導。應定期組織開展防災減損知識講座,提高農戶應急意識和科學防災技能,增強自救能力,同時重視農戶安撫及心理疏導工作,幫助恢復生產信心。
災后做好“減”字訣
為進一步發揮保險機制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保險機構應利用自身網絡優勢、災后減損經驗及專業風控技能,確保減災工作落到實處,幫助農戶盡快恢復農業生產生活。
提供緊急援助。通過準備救災物資、啟動大災基金、募集救災捐款等形式,對受災嚴重的種植業和養殖業提供緊急救援,包括提供飼料、種苗、農資等,保障農戶在災后過渡期的基本生產需求。
提供技術指導。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多次復勘,為受災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幫助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引導農戶和養殖戶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抗災能力,降低經濟損失。
協助災后重建。集結人力協助被保險人修復農業受損設施、開展種植藥物噴灑和養殖疫病消殺等工作,防止損失擴大或疫情蔓延。
用好“賠”字訣
為持續深化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保險機構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理賠規程應對重大災害。風險事故發生后,應第一時間開辟綠色通道,簡化理賠手續,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預賠與實賠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及時、準確、合理、便捷、快速理賠,為農戶提供經濟補償,這也是每個保險人的責任和義務。
足額的農險賠償有利于調動農戶投保積極性,更大發揮保險杠桿作用,實現金融生態系統平衡穩定。保險主體應始終堅持“報行合一”,明確理賠標準,不斷提升查勘、測產、定損、理算等環節的專業性和精準度,做好應賠盡賠,不惜賠、不濫賠,切實保障農戶的根本利益。
科技賦能,精準理賠。近年來,農險行業通過反復探索和實踐不斷提升保險的科技支撐力度,致力精準理賠。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衛星遙感、氣象聯動、無人機、直升機、生物AI智能、遠程查勘等現代技術手段,推進線上定損理賠,實現移動精細化作業和遠程風險管控,也為地方農業生產防災救災保產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撐,輔助風險評估和理賠工作,助力農業精算風險、精準減量,提升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此外,筆者認為,應正確看待“賠付不滿意”問題。
在農業支持保護“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中,“保險”不同于“價格手段”和“直接補貼手段”,界限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如果將農業保險作為直接補貼手段看待,投保人會有“賠得不足、賠得不好”甚至“惜賠”等不滿情緒。同時,全球范圍內甚至發達國家農業保險的平均損失補償水平也不能達到100%。
筆者建議,一是明確相關各方工作職責,劃清邊界。二是探索建立政府、監管、保險行業認可的農業第三方損失鑒定機制。三是建設推廣農業信息共享平臺,強化農險宣傳。
(作者系黃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學博士生)